收藏文章 

2015-11-11

光棍節帶來的消費危機

  今天是內地今年興起的「光棍節」,又稱「雙十一節」,這個由社交潮流演變為網上促銷的「節日」有其成因,更有龐大商機,但它顯示的價值觀危機,同樣不可輕視。

  

網購的盛行令購物更方便,但小心過度消費,最終令自己的未能累計財富。

 

  自2009年起,內地社會流行的「光棍節」變成了淘寶及天貓等電貿商宣傳、促銷的「網購節」。

 

  這個單身男女用消費獎勵自己,滿足自己的藉口,在2011年11月11日發展到比前更具噱頭的影響力,當天成交額從2010年的9.36億元(人民幣,下同),躍升至當年的52億元,增長了5倍半!去年光棍節淘寶全日營業額逾570億元,總共產生2.78億個包裹。中國郵政也預計今年光棍節期間(即日至下周一)速遞數量將逾7.6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三成。

 

  無論從營業額之高、速遞貨量之多來看,光棍節的消費都十分驚人,而期間網上促銷活動也十分成功。有人簡單歸因於電貿與網購時代的來臨,其實,光棍節能夠成功變成網購節,還要有其他條件配合:

 

  1.人民要有錢花才最根本,即社會要普遍富裕,民眾才有經濟能力、有心情消費,那是改革開放多年來財富累積的成果,否則試回到四、五十年前,一窮二白的年代,即使網購流行,口袋無錢,又怎潮得起來?2.電腦和IT工具普及,若沒有這些媒體、平台與工具,買賣雙方即使極想交易,也無從撮合,更不要說網銷海外,做到無遠弗屆了;3.物流服務相輔相成。網銷、電貿屬「綫上」,貨品送到府上要靠「綫下」,這種「O2O」的協作營運,才可以讓網絡平台更能實現它的優勢。大家不必看順豐速運的輝煌,從中國郵政2004年30多億元的利潤,增至2014年350多億元,10年間利增逾10倍的利潤,令它躋身世界500強公司中第143位,網銷為速遞業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功不可沒。

 

  網購的確改變了這一代人的消費模式,它引發了「破壞性的建設」,一方面破壞了原有的交易模式,另一方面又衍生了新的商機,但井噴式的商機為甚麼要在「1111」而不在「1212」發生?有時,社會現象未必有其原因,光棍節或者是內地民眾共同預期集中消費的機會,消費趨勢如此,當消費的一天是「1212」時,或者又會有人問:「為何不是『1111』?」了。

 

  無論任何一天,其實都是在中國傳統的「墟期」上再創新,但這個「墟期」就與前不同,很有科技意味,不過大前提還是民眾消費得起,正如荷里活若干年前亦不會想到,今時他們要重視中國電影票房的表現一樣,原因也是中國人支撑得起,較美國還要高的票房。

 

  光棍節的消費主要來自80後、90後,他們的消費模式有個特點:不會有錢留給明天花,故有「月光族」(意即每月都花光一族)之稱。

 

  消費與儲蓄既矛盾又相連,今日儲蓄可供明天消費,若今天已消費了明天的儲蓄,「先使未來錢」這種價值觀進一步廣為人接受,日後不單在光棍節大家會看到伊索寓言裏的蚱蜢,連其他日子都不會看到肯為未來綢繆的螞蟻。這就是在光棍節狂消費的負面意義。

 

轉載自: 晴報

etnet健康網購 | 6月限定優惠【送:明目藍莓精華36:1】乙樽► 火速行動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