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8-04-25

3D霓虹燈+動態 資深師傅盼「光多一次」

  在70、80年代,油尖旺、銅鑼灣街頭一帶,曾穿插密集的霓虹燈招牌,勾勒出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景色,襯托著香港繁榮的步伐。

 

霓虹燈師傅胡智楷在傳統工藝加入立體、動態設計,製作人頭、3D英文字等燈飾,盼為行業找到新出路。

 

  然而,滿街霓虹燈的畫面,現已不復見。有入行30多年的資深師傅,將霓虹燈轉化成藝術品,在燈飾加入立體、動態設計,盼為行業找到新出路,希望可以「光多一次」。

 

  霓虹燈的本土情懷亦感染年輕一代,有90後手作人想出用冷光線製作手工燈,配合廣東話字句設計,效果恍如迷你霓虹燈,成功引起共鳴。其網店開業至今,售出2千件燈飾,旺季月入最高達4、5萬元。

 

老行尊大膽革新 獲藝術家青睞

 

  霓虹工業源自歐洲,30年代傳入上海,香港於50年代開始引入。當時未有互聯網,通訊亦不發達,街邊奪目的霓虹燈招牌,無疑是有效的宣傳方法。

 

  現年51歲的霓虹燈師傅胡智楷,自18歲跟父親入行,學習屈光管、駁電極、抽真空等工序,由暑期工做到學徒,4年之後與師兄弟自立門戶開工場。

 

  他形容入行時的80年代是「最風光」,當時懂屈曲光管的師傅不多,只有20多名,惟「定單接到無停手,試過一星期都工作,沒有回家」,月入可達4萬元。除廣告招牌,不少舞台背景亦會用上霓虹燈,「當時紅館幾乎每場演唱會,都會有(霓虹燈)」。

 

  然而,90年代隨製作工序北移、LED燈興起,以及屋宇署加強規管招牌安全,霓虹燈行業漸式微,現時行內只餘下7、8位熟手師傅,而且都不是全職。他續指,內地行家競爭影響最大,如屈光管的成本較港製便宜一半,令本地8成工序均遷移當地,惟用上的物料較低檔次,「一分錢一分貨,那邊用中國製,我們用美國製。」

 

  胡又指,當LED燈引入本港,不少霓虹廣告牌的客戶均想嘗試使用,惟他認為,兩者各有優劣,LED燈廣告牌可轉換花款,如分時段改變字樣,霓虹燈光源則較柔和,不會那麼刺眼。

 

  胡智楷表示,香港過去獲「東方之珠」的美譽,霓虹燈招牌居功不少,若這些標誌消失,恍如「失去了一些東西」。隨本土情懷冒起,近3、4年,胡的手藝獲不少藝術家垂青,邀請他製作一些立體小型燈飾,或在作品融入霓虹燈元素,將對方天馬行空的想法呈現眼前。

 

  一向大膽革新行業的他,在傳統工藝加入自己的創意,20多年前已利用霓虹燈製作一些眼鏡、人頭狀的燈飾,近年再製作立體花束,突破招牌平面框架,「平面字有點悶、死板,我相信光管都可以做到獨立支撐,比較立體。」

 

立體燈考工夫 願向後輩傳授

 

  但胡直言,立體霓虹燈更考工夫,「多了彎位,要構思燈的支撐力、線條處理,以及如何收藏電極燈頭至不顯眼地方。」此外,他亦想出在霓虹燈飾加入動態,如連接機械部件,做到左右搖擺的效果,坦言需新點子吸引客人,盼為行業找到希望、突破點,「光多一次」。

 

  然而,縱使多人留意行業,但胡亦直言行業難重回昔日最輝煌時光,但強調只要一日有人需要,霓虹燈工藝亦不會失傳,不擔心後繼無人。他稱,只要有年輕人有興趣,可以無條件教導。胡亦不時舉辦工作坊,向大眾介紹霓虹燈行業。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更多創業兵團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創業 #霓虹燈 #本土文化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