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2012

勞思光:以「義」先行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本周我想介紹一個多月前去世的哲學大師勞思光的一段話:

 

  「中國和香港特別需要知識分子的努力,因為觀念的建立,對客觀事理的瞭解,不是依靠媚俗言論可以成功的,它要靠知識分子提倡理性態度、堅持公平要求、提倡嚴格思考,才能為社會未來發展建立普遍基礎。」

 

  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勞思光,於今年10月21日在台灣寓所逝世,終年85歲。11月10日在台北舉殯,馬英九總統親臨會場,頒贈褒揚令。昨天,中文大學舉行追思會。

 

  勞思光教授,原名勞榮瑋,號韋齋,湖南長沙人,當代重要華人哲學家,學貫中西,尤其長於中國哲學史及現當代西方哲學。但勞教授不願畫地自限,曾謂「百家出入心無礙,一海東西理可知」,所以平生又特別重視比較哲學,和重視不斷反省上進的哲學生命。他的重要著作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卷、《中國文化要義》、《康德知識論要義》、《歷史之懲罰》、《中國之路向》等書。

 

  勞教授一生不僅是一位自由主義的學者,而且是關懷社會和國是、不怕獨持異見的知識分子。在我今天引述的這段話中,他指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責任,是要在社會中提倡理性態度、嚴格思考,為社會未來發展建立理性基礎。

 

  勞教授提倡儒家的義與命分際,「義」講是非對錯,「命」指成敗得失,他認為凡事都要以「義」為先,即以是非對錯作人生路向的抉擇,而以「命」即衡量成敗得失居後。他這個做人的原則,對我後來的人生選擇甚有影響。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