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2016

每個人的幸福追求都不同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今天介紹德國哲學家康德一段話:

 

  「沒有任何人可以假借眾人福祉之名,強迫我覺得幸福。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他喜歡的幸福。」

 

  康德(Immanuel Kant)生於1724年,死於1804年。啟蒙時代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諸多流派。

 

  這裏引用康德這段話,所指的是一些理想主義者尤其是革命家,往往提出為了追求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的福祉,人民應該犧牲他們對當下物質生活的要求,甚或犧牲眼前的幸福。也有革命家提出在一種集體生活之中,人可以享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幸福。

 

  康德認為這種強迫自己覺得幸福的觀念,是虛假的。每個人有自己喜歡的幸福,有人覺得熱鬧是幸福,有人覺得安寧是幸福;有人覺得婚姻是幸福,有人覺得獨身是幸福。西方有一句諺語:你的蜜糖,我的毒藥。幸福是每個人自己的感覺和追求,沒有共同標準,沒有別人為你設計的幸福。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他喜歡的幸福,才符合人性。

 

  這段話又適用於一些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比如父母不接受子女的同性戀取向,或要女兒嫁個有錢人,或強迫子女選擇讀甚麼科目,做甚麼職業,往往是以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子女身上。說是「為你好」,其實是「你的蜜糖,他的毒藥」,剝奪了子女追求自己喜歡的幸福的權利。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