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安老創新:香港於2023將成為「超老齡化社會」?如何做到居家安老、自主不求人?

安老創新:香港於2023將成為「超老齡化社會」?如何做到居家安老、自主不求人?

羅凱寧Stephanie
安老職人

  講起高齡化國家,大家自然聯想到日本或歐洲各國,其實全球多個地區正在進入不同程度的老齡化。香港在持續高齡化下,根據統計處推算,我們將會於2023年成為「超老齡化社會」,即65歲或以上長者佔總人口逾20% ,目前只有不到20個國家符合這個「資格」。筆者曾於內地工作時常聽到「9073」養老模式,這願景可以理解為90%的長者居家養老,7%長者於社區養老,僅有3%長者於安老院養老的「黃金比例」。事實上,不少國家的安老院長者入住率只佔總長者人口5%以下,這也與香港「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政策方針相似。

 

改變安老價值觀:居家安老新模式

 

  筆者本周剛為某大學老年學的一年級生講課;甫開始,問問大家對安老或安老院的印象。不足兩分鐘,「不足的人力、不足的財務支持、長時間等待、傳統」等字眼浮現眼前。身為業者,我對這深層的印象表示理解,因為很多人視安老為「毛病」。談及安老大家都愁眉深鎖,而我卻興奮的告訴他們,其實我認知的安老模式正在改變,因為大家對安老的價值觀也同以往不同。

 

同學們發表對香港安老院的看法,

都是離不開「不足的人力、不足的財務支持、長時間等待、傳統」等字眼。

 

  根據筆者過往在不同的地方考察得出,鼓勵長者居家安老是不少國家所提倡的養老模式,原因是安老院供應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而更多長者有能力並且希望留在熟悉的家中安享晚年。其次是人口長壽及健康條件的提升,安老院應被定義為長期護理設施和重點照顧老齡化疾病如照顧腦退化症、中風或長期病患等的地方。但面對一般老齡化所面對醫、食、住、行方面的生理變化和需求,社區甚至個人家居配置其實可更具功能化,特別是配以樂齡科技產品或改變家居環境設計,配合個人化的需要提升長者居家安老的能力。

 

走前20年的日本安老政策《介護保險制度》:推動社區養老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踏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國家,日本在安老事務上走得比香港前20年。當中不得不提就是日本的《介護保險制度》,《介護保險制度》是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之一,涵蓋的範疇相當廣泛,支援各種長者服務,包括:居家服務、日間中心甚至生活輔具租借等。介護保險設計得相當周全,能針對不同人士需要,配對社會上不同的福祉服務和設施,當中亦特設「個案管理師」(Care Manager)推動社區養老的重要角色,以長者的意願及需要為本,配對切合的社區資源。

 

  於日本,年滿65歲的人士已合資格申請使用介護保險。申請人需要接受一系列的評估,了解其健康水平,再按評估決定申請人所屬的介護等級,由於長者身體狀況及機能會隨年齡而有所改變,因此申請人需要定時接受評估,確保其所屬等級與身體情況相符。當中,介護等級可分為七大級別,由低至高分別為「要支援」和「要介護」,當中以「要介護5」的人士身體情況最為弱。不同等級的人士,接受的服務及需要的生活輔助亦有所不同。日本的介護保險費用由政府和個人共同承擔,在個人承擔的部份,因其年齡和收入而有所不同。由於每個等級均設有服務金額上限,申請人選用在上限以內的服務時,需承擔約10%;而若選用超出上限的服務時,則需自行承擔所有超出的部分。

 

介護等級可分為七大級別,由低至高分別為「要支援」和「要介護」,不同等級的人士,接受的服務及需要的生活輔助亦有所不同。

 

下一頁:日本樂齡輔具「以租代購」制度

 

CONTINUE READING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