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新冠傷腦 打針莫遲

新冠傷腦 打針莫遲

石鏡泉、吳國雄
健康快車

  新冠肺炎本地新增確診個案數字繼續拾級而下,疫情穩步朝向好的方向發展,加上本周開始放寬入境限制「0+3」,邁向復常似又進一步。如果今時有人叫大家仍要警惕,是否「好掃興」?

 

  除了本地一眾專家仍呼籲,要護好老幼,嚴防疫情會在冬季反彈外,還有一位華裔歐洲病毒及傳染病學專家、生物技術公司首席科學家董宇紅博士,她從新冠後遺症的角度,忠告大家仍須警惕新冠。

 

  董宇紅引述由英國精神病學家、牛津大學的保羅.哈里森(Paul Harrison)教授在醫學期刊《刺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的研究指出,新冠感染後一段時間,有14種與神經及情緒有關的疾病仍處於發病高風險狀態,包括我們較熟悉的腦霧,以及:腦退化、失眠、柏金遜病、焦慮症、情緒障礙、精神病、癲癇、腦炎、顱內出血、缺血性中風等。

 

  這項研究有多可信?那是由2020至2022年,來自4大洲、62個不同國家醫療機構,共128萬個病例的情況,應可普遍反映「長新冠」很大可能會損害我們的大腦,誘發精神及情緒病。值得留意的是,腦退化、腦霧、精神病這3類新冠後遺症,兩年後仍會比其他呼吸系統感染疾病的後遺症有較高發病率。

 

腦、精神病後遺症  兒童較高

 

  今時僅約6成家長願意為子女安排,接種疫苗通行證要求的最少針量,個別家長更因政府放寬至「0+3」,企圖與子女出發外遊,之後回港,得以避過疫苗通行證的打針要求。

 

兒童感染新冠後出現腦部、精神及情緒疾病的風險大致都比成年人為高。

 

  根據《刺針(精神病學)》,兒童感染新冠後出現腦部、精神及情緒疾病的風險大致都比成年人為高,例如顱內出血、腦炎和精神病,兒童風險比率分別是2.16、1.79及2.00 ,而成年人則只有0.98、0.87及1.18 ,比率介乎1.695至2.204倍之間,孩子是自己的,打不打針,請家長審慎決定。(見圖1)

 

  《刺針》研究還指出,Omicron比Alpha和Delta,腦部、精神及情緒疾病的風險更高(見圖2):Delta誘發腦部、精神及情緒疾病的病發率已比Alpha明顯增加,而Omicron的死亡率雖沒有增加,但以上後遺症的發病率卻進一步增加。

 

Omicron與腦部、精神及情緒疾病相關的後遺症,發病風險仍然存在。

 

  為甚麼新冠腦部、精神及情緒疾病的風險可維持達兩年之久?董宇紅指出,新冠病毒會進行多方面綜合性打擊,損害神經機制,包括直接感染、腦缺血或缺氧;引起自身免疫攻擊;引起神經炎症;損害線粒體等。香港大學也有研究指出,新冠可直接攻擊神經幹細胞,引起中風,或抑制神經細胞自我更新的機制。董宇紅引述科學期刊《自然》一項研究指出,即使是新冠輕症,也會傷害大腦,包括令腦容量減少、令與嗅覺相關的腦區受損等。

 

  此外,新冠病毒也會對神經元的再生功能造成打擊,不幸中之大幸的是,帶氧運動可促進新生神經細胞增加。在老鼠的實驗顯示,運動後的神經細胞會與其他神經元以微電波溝通,若不運動就沒有了,但需要持續3星期的運動才有以上轉變。運動需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即使普通像日常散步、買餸,也可以是運動,帶氧運動當然就最好。

 

  疫情已露曙光,但仍有部分人,尤其是一老一幼,仍以各種原因堅持不打針。抗疫要成功,需要全民都做得好,今時打針者寧可忍受針口、輕微副作用的短痛,而免卻一旦中招,新冠後遺症患腦部、精神及情緒疾病的長痛,這個打針槓桿「投資」,值博率很高。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