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ADHD非小朋友專利!每日用電話咁多小時患病風險增10%!份份工做唔長、有拖延症都關事?一個原因犯罪率高於常人

ADHD非小朋友專利!每日用電話咁多小時患病風險增10%!份份工做唔長、有拖延症都關事?一個原因犯罪率高於常人

健康解「迷」

  今時今日資訊發達,都市人大多「機不離手」,令人一心多用,導致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美國就有研究發現,每天使用手機達2小時或以上,將令罹患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風險增加10%。

 

  據《每日郵報》報道,該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研究指出,ADHD一直被定義為可透過藥物和治療來控制的遺傳性疾病,然而過度依賴智慧型手機可能會令ADHD演變成後天性疾病。研究團隊透過抽籤的方式,隨機篩選出2,587名事前沒有任何ADHD症狀的中學生,並持續追蹤2年,每隔半年讓他們以自我評估的方式填寫問卷,結果發現頻繁使用手機進行媒體活動的學生有更大機會出現ADHD症狀。

 

  研究人員在調查問卷中列出14項媒體活動,讓參加者逐項評估自己的使用頻率;而問卷中亦有列出18種ADHD症狀,供他們自評經歷這些症狀的頻率,選擇「較多」或「經常」經歷的症狀一旦超過6種便可歸類為確診ADHD。

 

  根據研究結果,在使用智慧型手機2年後,即使是自稱不常使用媒體的學生亦有4.6%出現ADHD症狀;在自評中頻繁使用7項媒體活動的學生,出現ADHD症狀的平均率則有9.5%,而高頻率進行全部14項媒體活動學生,出現ADHD的平均率更達到10.5%。由此可見,使用數位媒體的頻率越高,確診ADHD的機率亦會隨之提高。

 

  根據上述研究,有證據表明智能電話科技會影響大腦功能和行為,繼而產生一系列ADHD症狀,包括:

 

  • 情緒和社交智力受損
  • 社交孤立
  • 大腦發育受損
  • 睡眠中斷等

 

  報道又指,社交媒體持續的資訊轟炸可能會導致用戶經常在工作時抽空查看手機,從而令大腦無法專注於一項任務,最終導致成年人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縮短,增加患上ADHD的風險。

 

  《國家地理》雜誌亦曾提到,目前全球約有3.66億成年人患有ADHD,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稱,美國估計有870萬成人患者,3至17歲的兒童患者則有約600萬。

 

ADHD非小朋友「專利」

 

  本港精神科專科醫生熊書揚曾受訪指,65%兒童患者長大後仍有ADHD症狀,兒時「坐唔定、紮紮跳」更會轉化為做事甩漏易分心、「份份工做唔長」、甚至衝動消費等,往往到事業發展受挫,出現情緒問題才能識別,但可透過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控制病情。

 

  她又列出部分常見ADHD症狀:

  • 無法集中注意力或做事不小心、或善忘
  • 無法按指示完成工作,或做事欠條理
  • 不能專心聆聽別人說話;愛插話或常打斷別人說話
  • 不喜歡或抗拒需專注力工作,例如功課、報告,甚至填寫表格
  • 無法「坐定定」,不自覺「郁身郁勢」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熊書揚

 

  她解釋,ADHD源於腦內多巴胺水平失調,去甲腎上腺素失調亦有影響,病人或易專注力失調,難集中精神工作,亦有屬過度活躍,即控制不到個人衝動,部分人屬合成類別則同時有兩種症狀。

 

欠專注做事易甩漏 「份份工做唔長」

 

  ADHD病人成年後,「過度活躍」的症狀亦會有所轉變。熊醫生稱,成年患者性格或傾向衝動,且愛插話,易有社交障礙;加上專注力不足,易有「拖延症」,即不能按時完成工作或做事甩漏;同時坐立不安或體現於愛轉工,種種因素致「份份工都做唔長」。另外,由於病人自制力較弱,揸快車、酒駕、過度揮霍,以至犯罪機率,均高於常人。

 

  熊醫生引述研究指,ADHD病人有機會與遺傳或懷孕時期暴露於風險因素有關,如母親在懷孕期間酗酒、或本身出生時未足月等,大部分人在12歲前已有病徵,部分人尚可憑智能等其他方面能力克服,變相令家人和老師等未必容易識別,「衝動」本質亦可能隨年紀增長而有所減退,惟65%患者長大後仍受症狀困擾,尤其一旦有機會晉升,工作或愈來愈需要組織及集中力,難適應要求下,更有可能出現抑鬱或焦慮等情緒;曾有病人到中年升到較高職位,但被投訴做事無條理,久而久之出現情緒問題,求醫才發現自己年輕時已患ADHD。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