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015-10-21 08:00:00

徐永光: 讓社會企業變成龐大商機(謝家駒)

  •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

     

    仁人學社於2012年由謝家駒博士和容蔡美碧女士創立,旨在引領創新、具發展潛力的教育和培訓計劃,以促進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新精神的發展。我們的願景是,推動世界社會創業精神,透過教育和培訓計劃把社會創新的理念推廣至大學、普羅大眾、主流企業、大中華地區及東南亞社會創業者,希望能「激發每一個人成為社會創革者;促成每一家企業成為社會企業」。

     

  在西方國家,近年來有一個新的名詞-「跨界精英」(Tri-sector Athlete),是指那些曾經在不同界別有傑出成就的人士,例如商界、政界、公益界等。這些人士往往能運用多方面的知識,經驗與人際網絡,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徐永光正好是這樣的一個跨界精英。

 

  徐永光於1949出生,早年從政,1986年便成為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部長;1989 年出任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並創建「希望工程」。17 年間,募集海內外30多億人民幣,建設「希望小學」12,600 所,幫助貧困失學兒童近三百萬人,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公益品牌。2005年出任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及中華慈善大會秘書長;2011年開始擔任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推動社會創新

 

  徐永光學貫中西,虛心學習及參考外國 (包括香港) 的經驗,結合國情,經常發表極具啟發及前瞻性的言論,引領社企的發展。

 

  例如,徐先生是最早提出社會企業必須與互聯網相結合,以便發揮最大的社會效應。他的一個心愛例子,是現在已在內地成為「現象級產品」的「路人甲」。這是一個公益創新互動平台。通過10元定額捐贈,為愛心網友提供了豐富的公益參與方案,並通過與商家聯手,以贈優惠券的方式,説明捐贈人獲得超乎期待的物質答謝,實現了公益項目、捐贈人、愛心企業三方互贏的價值共創。

 

  徐永光多次在文章中肯定「路人甲」的創新價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所高校同時將「路人甲」寫入課堂案例;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邀請創辦人韓靖作為「公益+商業+互聯網」的代表,參與慈善立法討論。

 

  本來運用互聯網做公益並非甚麼大不了,但反觀香港,我們的社會企業發展比內地起步更早,但至今沒有一家社企充分發揮互聯網來創造社會效應。

 

  徐永光亦是最熱心推動社會企業融資的思想領導。目前內地的公益及社會企業, 過份倚賴募捐及資助,即使是社會企業,絕大部份都未有善用股份制來集資。徐永光覺得這樣會大大限制了社會企業的發展。

 

 

  在內地,一般人所接受社會企業的定義是:以創新而有效的商業化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組織,不分配利潤。徐先生覺得這是大錯特錯,因為這等於「排斥了社會企業私人資本投資的可能性」,對社會企業發展造成致命性的障礙。他力排眾義,曾經一段時間感到孤立無援,但他鍥而不捨,參考世界各地的正反經驗。包括香港「黑暗中對話」的融資啟示,逐漸獲得不少行內人士的認同。

 

  2014年,南都基金會聯同十多民間機構,成立了「中國社會創業及社會投資論壇暨聯盟」,目的之一就是推動社會人士投資社會企業。

 

民間社會企業認証

 

  為了給社會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今年九月在內地破天荒出現了一個嶄新現象-民間機構舉辦社會企業認証。

 

  由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所、南都公益基金會、深圳市中國慈善會發展中心及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等五個機構聯合主辦的「社會企業認証辦法」,在九月公佈之後,已成功審批了七個社企。

 

  審批的標準看似簡單,但其實是經過精密思考,去蕪存菁,範圍包括組織目的(即明確的社會使命);收入來源 (超過50% 需來自收費服務);利潤分配 (分配給股東的年度利潤不能超過35%);人員結構 (有專職受薪人員,兩年以上納稅紀錄);註冊地位(成立兩年以上合法登記註冊的企業)。

 

  毋容置疑,這個試驗性的認証制度,勢將成為內地社企發展的催化劑,而且由民間而非官方來舉辦更有其意義。歸根到底,社企是民間的自發活動,由民間來主導更為恰當。在香港,我們也有類似的經驗:一年一度的「社企民間高峰會」,除了第一屆由官方舉辦外,由第二屆起,一連八屆都是民間舉辦,效果顯著。

 

商機有多大?

 

  在徐永光的眼中,當下中國社會企業發展已經到達爆發臨界點。他最近在一篇文章上指出:「中國既是一個人口大國、經濟大國,也是一個面臨諸多社會問題、環境問題的問題大國,社會企業是為著有效、可持續解決社會問題而生的,天降大任於斯。」

 

  他續稱:「到2020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將達8萬億,是當前市場供給量4500億的18倍;醫療健康產業規模也是8萬億(與養老有部分交叉);民辦教育,包括民辦大中小學、學前教育、遠端教育和各類教育培訓市場規模在3萬億左右;環保產業產值將超過5萬億;還有家庭服務業、有機農業、殘疾人就業市場等,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他相信,社會企業的發展將出現前所未有的空間。

 

  以下活生生的例子,正是明証。

 

  綠康醫院於2006年由來自浙江的卓永岳醫生創辦,醫院定位於失能失智老人的醫養護理。經過8年努力,綠康成為國內老年醫養院中的佼佼者,服務供不應求。但由於體制,要想擴大規模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一位投資界的朋友決定用社會投資方式複製綠康模式,入股浙江綠康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進入一年多來,綠康新開張4家醫院。

 

  綠康醫院的發展規劃是,到2016年在浙江省建成25家,未來可望上市。

 

  徐永光的結論是:「從綠康模式可以看到,中國有諸多社會問題、社會服務需要解決和供給,面對一些社會難題,政府有錢、有權、有責任,想做做不好; NGO 無錢、無權、缺能力,想做做不了;企業出於逐利動機,不想做,抑或濫做。 唯有把解決社會問題作為自己的使命、能有效運用商業化手段、保持可 持續市場的社會企業才能擔此重任。」所以,徐永光預言:「未來 5 年中國有望成為社會企業和社會投資第一大國。」

 

  徐先生將於本年十一月來港出席「民間社企高峰會」,並於十一月二日晚上主持「大師論壇」,查詢請電97738643 李小姐。

 

 

作者為仁人學社創辦人及首席導師

 

  原文刊於信報

 

WoW WoW星期三:健康網購產品低至$99 (只限今天)► 火速行動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