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8/05/2015

「爆煲症候群」與貧富懸殊困局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上週筆者發表了「爆煲症候群」概念,得到了一些迴響,故本文再作討論!

 

  我是根據維基百科的詮釋才用「症候群」這字眼的,撇開醫學術語,症候群意指「某一些人因相互影響而達成一致的意向,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就是指在劫持事件中,人質因同情劫匪而同其達成一致,反而幫助劫匪對付警察。」

 

  我認為香港普遍太多人盲目期望樓市爆煲,這期望近年已影響了公眾的判斷,但我強調,問題只出在公眾的相互關係,問題不是出在有關論點及論者上,有關論者之「一家之言」不單止沒有問題,更加是受害者,所以筆者才撰文,希望說兩句公道說話而已。

 

  「爆煲症候群」我認為始於09年初,09年上半年公眾過份看淡樓市,去到14年初,「爆煲症候群」正式成熟,當時的陸東先生被症候群捲入了漩渦。因為他在13年8月發表了樓價會跌一半的預測,去到14年症候群成熟,借助了陸東先生樓價下跌的言論去成為一個社會上的集體意志,美麗期望令不少人擔誤了入市時機。其實陸先生也是受害者,因為作為論者是為社會提供不同觀點,提供看法就是我們的服務,所以論者只要誠實將所見所思去反映便是盡責了,是不應該承受預測不準確帶來的壓力的。

 

  去到今年初,湯文亮先生發表爆煲論,我認為湯先生是率直的人,他將他的看法長期和公眾分享是值得欣賞的,但同樣當爆煲論遇上了公眾的「爆煲症候群」後,事情似乎就變了好友和淡友的筆戰,而不是看法分享,這個亦對湯先生是不公平的。

 

  筆者想讀者留意的是群眾之間的盲目羊群心態,這種症候群不單止會在爆煲上出現,同樣同時也可出現「創新高價症候群」及「轉軚症候群」等等。

 

  不過我認為,現在我們不應該在「會不會爆煲」上去花時間,而是應在「為何未爆煲?」及「如何對策」上找出答案呢!

 

  我認為我們應深入探討樓價不跌的原因,其中最應剖析的是香港人的財富結構究竟出現甚麼變化,因為在成交量長期低迷下,二手放盤量反而愈來愈少,這個絕對是「業主板塊」經濟力量強橫的顯示。

 

  很多人以為樓價的高低取決於供求,但我卻認為樓價的升跌其實是「買賣雙方博奕的結果」!樓價高低其實是反映賣家的經濟水平。

 

  要剖析樓市,首先不要起步錯,要明白香港人愈來愈有錢這個事實!很多人忽略,是因為香港同時出現了貧富懸殊而已,香港的存款量由2008年的6.06萬億增加到近年2014年的10.07萬億,平均每年以10%增長,和加薪比較,貧富者之差別日益相差得遠。

 

  如果說無借貸才是「富爸爸」的話,2011年的人口普查指香港有4成物業有借貸,但是有關借貸我認為正不斷大幅減少,因為這些不少都是97年左右按揭20年的舊賬,以現在香港每年的房地產成交不足7萬的話,只佔全港可售的單位150萬以上的不足5%,即是說香港「現金契」的人會愈來愈多,「業主板塊」仍然會日益富有,樓價仍有上升的動力。

 

  當年輕人買不起樓的時候,這百多萬富爸爸或富媽媽會如何?當150萬個以上可售單位中的業主,只要有5%的爸爸媽媽去支持仔女買樓的話,就有足夠力量應付了,而這個情形正發生了,以我公司的成交為例,一年前大概20%以下的成交是父母資助的,而去到現在已經去到三分一至一半了,我叫這種做「複式購買力」,這正是很多疑惑的真正答案!

 

  「複式購買力」「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富爸爸雖然為仔女付出了高樓價,但是亦等同支持了樓市,於是擁有多個資產的富爸爸,亦能享受到豐厚的資產增值,社會的貧富就更加懸殊了,而且這個趨勢繼續下去,就會製造到隔代貧窮,這一代沒有買到資產,他的下一代,他就不能去支持了。

  

  「知之為知之」,筆者撰文,不是想唱好樓市,是想公眾面對樓市的癥結,不要花時間去說感受,要幫我們下一代只得一個方法,就是全速開發多個新市鎮!我們要和時間鬥快,才可能幫助到下一代及沒有資產的人士。

 

  「不知為不知」,我認為市場人士的責任就是令公眾知道買的風險及不買的風險,經過消費者自己比較兩者輕重,然後決定的才是真正「有知」下的決定!否則,縱使正確落注,也其實是「無知」的正確決定!香港的評論員太多人都當自己是上帝,往往都是想教別人如何去做,對不同的意見都是抗拒鞭策的,令到新一代的風氣已經缺少了探索及日益人云亦云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職場新常態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