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3/12/2014

央行開始製造意外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你方唱罷我登場」,這次輪到中國人民銀行粉墨登場了,給市場一個意外。

 

  最近,大國央行特別忙,大家一起忙著為市場製造驚喜。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在八月底出人意料地聲言重啟QE計劃,美國聯儲在九月例會上對就業市場前景的表述作出了重大修正,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十月力排眾議強行增加基礎貨幣發行目標。這次輪到中國人民銀行了,中國央行在一個星期前還信誓旦旦排除降息降准的可能,11月21日卻突然降息,殺了市場一個措手不及。

 

  自從格林斯潘時代,各國央行致力於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通過與市場的不斷溝通和釋放前瞻性意見,令資金對貨幣政策的變化有所準備,消弭市場動盪於未發。格林斯潘在預見和處置流動性泡沫上的作為見仁見智,但是他在提高央行透明度上的貢獻,在央行史上必然有其地位,央行與市場不再處於對立面。

 

  全球金融危機後,各國央行採取極端措施來維持市場信心。貨幣當局發出巨量的流動性供市場投資、炒作。如果市場賺到錢,那是市場所得;如果市場賠錢了,央行會再注入流動性維持金融價格穩定,於是經濟學家造出“central bank put”一詞(大意是央行保底)。央行為市場保駕護航,一則是因為危機稍安,信心很重要;二則金融復甦被視為經濟復甦的基礎,不能讓銀行、投行再倒下,其結果是市場出現一面倒的市況。一旦市況大幅轉壞,央行會拯救,於是資金的風險意識放低,流動性橫流,金融資產價格復甦遠遠快過經濟復甦的步伐。如此的復甦、如此的改革進展、如此的政府管制能力,全球風險指數居然低過危機前的水平,不能不說central bank put居功至偉。

 

  然而,市場靠央行蔭庇躲避風險的好日子,看來已經結束。全球復甦呈現出兩極分化,美國經濟尤其是就業市場復甦加快,聯儲已經停止QE計劃,加息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是美國復甦的根基並不扎實,房地產市場並不穩定,也還沒有經歷利率上升的考驗,就業狀況和消費欲望已有改善,但是信心依然脆弱。聯儲下一步政策佈局,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歐日經濟其實沒有太大的起色,央行一輪瘋狂的寬鬆政策帶來了資產價格的狂飆,但是改革裹足不前,就業舉步維艱,增長如曇花一現。由於資產價格的回升,國內政客對經歷痛苦改革的願望變得更低,唯有依靠貨幣擴張來得過且過。歐洲與日本有進一步量化寬鬆的政治意願,但是如何擴張、擴張多快卻取決於不同的環境、政治與市場壓力,政策的不確定性自然上升。

 

  中國經濟面臨轉型的陣痛,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利民生是重點。改革是經濟轉型的關鍵,決策層為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相對於增長,結構性改革更重要。北京強調政策定力,不斷宣傳增長的「新常態」,意在不被增長下滑牽著鼻子走。但是當經濟下滑加速的時候,政策定力似乎沒有想像的那麼強。人民銀行短期不降准不降息的話音猶在,利率已經被調低了。由於中國的增長前景、房地產走勢、債務違約風險飄忽不定,政策的透明度更低。

 

  全球增長走勢出現了分歧,各國央行的政策取向隨之也出現了分歧,政策力度、政策工具取捨更難像過去幾年那樣步調一致,data dependent成為央行決策者的口頭禪,的確他們的決策已經不像過去數年那樣一邊倒,那樣可預測了。然而市場對此卻準備不足,於是幾次央行舉措均觸發資產價格的大幅震盪,觸發風險意識的明顯調整,觸發資金流上的亂波。

 

  筆者認為這種局面會持續下去。多數國家的增長前景極度不明朗,部分瀕於通縮邊緣。為避免經濟重蹈衰退,貨幣政策需要反復調整,甚至採用極端手段。各國在改革議題上拈輕怕重,紛紛試圖以貨幣擴張替代結構性改革。即使是復甦確定性相對較高的美國,其房地產市場和就業市場依然脆弱,央行需要規避雙向風險,從言辭到措施變得飄忽其實可以理解。

 

  這次央行政策分歧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在匯市表現得尤其突出。一來內需缺乏之下各國紛紛打出口的注意,二來在貨幣戰的疑雲下貶值競賽成為風潮,三來各國利率多接近於零,任何波動從乘數效應上看比較大。四來資金全球流動的能力和意向是前所未見的。匯率大幅波動,導致熱錢在全球範圍內流竄,令資產價格波幅加大。匯率波幅加大,又對商品價格、套利交易均構成衝擊。

 

  在史無前例的央行聯手放水走向盡頭之時,各國貨幣政策出現分歧、政策透明度下降應該是今後幾年的常態。危機後資金習慣了的央行同步單一保底模式已見迅速改觀,市場的思維模式、運作程序和風險偏好均會出現衍變。筆者相信,儘管美國臨近第一次加息,全球流動性在可預見的將來依然充沛,不過政策不確定性卻在上升,市場行為亦會作出調整。

 

  本文原載於財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辭任終院法官撰文指本港法治受干預,政府反駁強調不受政治壓力,你是否支持政府回應?►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