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身體解碼】黑眼圈不只得黑色!不同顏色透露臟腑狀況

【身體解碼】黑眼圈不只得黑色!不同顏色透露臟腑狀況

中醫話

  熊貓大部分人都覺得可愛,但「熊貓眼」大部分女士應該一點都不覺得可愛!眼睛是靈魂之窗,但當靈魂之窗變成熊貓眼時,女士們應該會覺得很頭痛吧。

 

  熊貓眼,又稱為黑眼圈。在中醫學又稱為「目胞黑」或「瞼黶」,是指眼周(眼眶) 附近皮膚出現色素沉積情況。而黑眼圈其實不只黑色,不同顏色的眼圈,所對應臟腑及伴隨徵狀亦有不同;所以觀察眼圈的顏色,可以加深了解身體狀況。

 

不同顏色眼圈透視臟腑狀況

 

  眼圈呈黑色︰一般是由腎氣不足所致。在五行學上,腎屬水,對應黑色,所以偏腎虛人士的眼圈會呈黑色。亦可出現眼袋、頭暈、眼花、善忘、下肢冰冷及腰膝痠軟等腎虛的表現。在體弱、久病、大病、長期病患者、長時間用腦過度而傷神、熬夜、性生活過度等情況下,都會耗損腎精而引致腎虛。

 

 

  眼圈呈暗紫 / 青黑色:一般與肝鬱有關。在五行學中,肝屬木,對應青色,所以肝氣鬱結人士的眼圈會呈青黑。根據《黃帝內經》:「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所以肝氣鬱滯日久容易產生血瘀。加上肝開竅於目,肝經的分支連接眼睛,眼睛周圍血管又相對薄弱,更易被瘀血堵塞,日久瘀血內停,阻滯經絡,引致眼圈紫暗。而情緒波動、煩躁不安、急躁易怒、失眠、月經不調、痛經等情況,都是屬於肝氣鬱滯的表現。

 

 

  眼圈呈暗黃褐色:一般由脾虛所致。在五行學中,脾屬土,對應黃色,所以脾虛人士的眼圈會呈暗黃褐色。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而根據「五輪學說」,眼睛的上下眼胞屬脾。如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食無定時、常食生冷及甜品、憂思過度等,都會損傷脾氣,引致脾功能下降,生化之源不足,則會出現暗黃褐眼圈。脾虛還伴隨面色偏黃、眼袋大而浮腫、胃口差、便秘、腹瀉、身形浮腫、小腿水腫、白帶多等表現。

 

 

  此外,若經常傷風感冒、過敏體質、鼻敏感者,鼻黏膜容易出現腫脹,影響鼻腔及眼睛附近的血液循環,都會形成黑眼圈;一般此類的眼圈會呈青黑色。同時過度曬太陽亦會促使身體生成黑色素,讓肌膚顏色變深,所以過度常曬太陽,亦會導致眼周旁的色素沉澱,而形成黑眼圈,一般此類的眼圈都會呈咖啡色。

 

怎樣預防黑眼圈?

 

  足夠休息:應確保有充足睡眠,成人每日睡眠時間應為7至8小時;亦要避免長期捱夜或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

 

  帶氧運動:多做帶氧運動如跑步、踩單車、游泳等,以加強身體的血液循環。

 

  多喝水:身體補充足夠水份對改善新陳代謝亦有幫助,但要避免睡前大量喝水,以免雙眼浮腫。

 

  徹底潔淨面部:做面部及眼周清潔,切記要洗得乾淨及徹底,以免眼部長期殘留眼綫等化妝品,容易產生色素沉著。

 

  防曬準備:出門前眼周搽防曬用品,同時可戴上帽子、墨鏡或者用傘,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避免捽眼:平日避免捽眼,以免因太大力拉扯令眼周皮膚鬆弛,當中所產生的陰影會加劇黑眼圈的情況。

 

 

食療推介: 亮眼茶

材料:菊花3克 、杞子6克、玫瑰花6克、佛手2克

製法:先將所有材料洗淨;加適量沸水焗10至15分鐘即可

功效:清肝明目

註:若長期飲用,建議先諮詢中醫師意見。

 

註冊中醫師林綺桐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