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養生運動】世界文化遺產太極拳:強心肺、增平衡力、延衰老!練太極有何要訣?

【養生運動】世界文化遺產太極拳:強心肺、增平衡力、延衰老!練太極有何要訣?

中醫話

  太極拳於剛過的12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中。聽聞曾經一波三折,可喜這中華文化瑰寶能得正名。

 

  對於太極拳,相信香港人不會太陌生,坊間太極拳班比比皆是,有普及型的街坊班,有精進型的深造班,有陳家、楊家、吳家……可謂百花齊放,各適其適。不過,對於太極拳起源、對健康的裨益、練功的要訣,你又知幾多呢?

 

起源:張三丰與王宗岳

 

  太極拳的起源及始創者,至今眾說紛紜,尚待考證。據說它起源於古代先哲觀察天體運行不停旋轉的圓形運動而創造,具高度哲理、生理、技擊力學原理。就文獻及傳說而言,有說南北朝時已出現太極拳,有說始創者為唐代許宣平,有說是宋代張三峰,有說是明代張三丰,有說始創於清代陳王庭及王宗岳。

 

  根據我的一位練太極拳50多年、師承楊澄甫之子楊守中的朋友張東陽師傅指,一般說法是太極拳的祖師是張三丰,但張三丰只開創了《十三勢》,後再經歷代拳術家(代表人物王宗岳)的研究實踐,逐步累積構成了太極拳體系,及後再經蔣發、陳長興、楊露禪等人的補充創建,形成了陳式太極及楊式太極等。

 

  王宗岳為清代乾隆年間山西人,平日以教書為生,酷愛武術,自小從師學藝,著有《太極拳論》和《十三勢歌》,對太極拳鑽研甚深。後再經各門派的改革,形成了陳、楊、吳、武、孫五大派。至1956年原國家體委又編制了24式簡化太極拳,1957年整理了原楊式老太極拳、精簡為85式,以便於在民間推廣以改善人民體質。總的來說,太極拳既能技擊防身,亦能健體養生。

 

命名: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關於太極拳之名,據說是取《易·系辭》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說。「太極」是萬物的原始渾圓之氣,其動則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互為其根,此消彼長,相互轉化,不斷運動,則變化萬千。因而太極圖呈渾圓一體,陰陽合抱之象。

 

  太極拳正是以此為基礎,形體動作以圓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種圓弧形動作組成,其形連綿起伏,動靜相隨,圓活自然,變化無窮;在體內則以意領氣,運於周身,如環無端,周而復始;意領氣,氣動形,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渾然一體。它的拳形為太極,而拳意亦在太極。

 

中醫:能壽敝天地

 

  太極拳好處多籮籮,既是四両撥千斤的技擊防身術,亦是一項老少咸宜的運動,是中國傳統運動養生法中較高層次的健身運動之一,亦為中醫養生所推崇。

 

  它的動作舒展輕柔,動中有靜,圓活連貫,形氣相隨,外可活動筋肉骨,內可流通氣血協調臟腑。太極拳將意、氣、形三合為一,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緊密結合的運動/內家拳術,糅合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能使人體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鍛練,達致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況,起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作用,對人體健康和長壽均有裨益。中醫《素問·上古天真論》亦說:「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

 

現代醫學:強心肺、增平衡、延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出發,有研究指出,太極拳具有使人心肺功能延緩衰退的功效,打拳時的心跳率,能達到最大心跳的70%以上,攝氧量比一般不運動者高出很多。老人打太極拳還可回春,有初學太極拳的75歲老人,接受訓練一年後,心肺功能、肌力、肌耐力、平衡感,與循環系統都明顯進步;同時男性最大攝氧量可增加16%,女性可增加20%,體能變得像50幾歲壯年一樣。

 

  另外,有專家指,常打太極拳因為手腳使力與呼吸,可以激化大腦神經細胞,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周邊造血功能,對於精神創傷與神經衰弱修復,療效亦佳。亦有國外研究,證實太極拳可改善柏金遜症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受損狀況;老人每周參加兩次、每次一小時的太極練習,只要堅持半年,與有氧運動、練肌力者相比,能把跌倒風險降低58%。

 

 

楊家太極的蹬腳一一能改善人體平衡感,故是老人防跌的上佳運動。

 

要訣:掌握十要,圓活自然

 

  練太極拳有一些要求及要訣,以楊家太極為例,有所謂「十要」,分別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鬆腰落胯,分清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當中大意是指要求神清、意導,腰背挺直,以腰為軸,全新諧調渾然一體,連綿自如,呼吸均勻等。

 

  對初學者來說,最難理解的是「用意不用力」。用意即運意,意即我們的意念、想像,用意就是用意念引導肢體的活動。根據張東陽先生解釋,事實上凡進行肢體的活動都必須用力,打太極拳也不例外,並不是一點力都不用,而是以意領先(動作未到,意識先到),再用點靈活的力,這種力忽隱忽現,經常虛實轉換。這種「力」就不同於一般的力,而是叫「勁」。

 

大師:久久練習,內勁自生

 

  根據楊澄甫大師的解釋:「全新鬆開,不使有分毫拙力,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才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通而水利,經絡不閉則氣通。如不用拙力,以意帶領,意之所至,氣亦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灌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真正內勁自生。此所謂極柔軟而後極堅剛也。」

 

  寥寥幾句,說盡太極的好處與要領。

 

 

楊澄甫大師說過,太極拳久久練習,內勁自生,能達「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的境界。圖為楊家太極的單鞭。

 

鳴謝:曾衛霞師傅借出示範圖片

部分資料來源:張東陽師傅遺作——根據楊守中大師及葉大德師傅等傳授的記錄整理寫成

 

 

作者簡介:陳靜茹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驚異於中醫學的博大精深,醉心於運用中醫藥治病救人,寄望於把岐黃之術發揚光大。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