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秋分到來】秋天養生攻略:宜養陰、吃酸,忌溫補吃辣!(附滋陰潤肺食療)

【秋分到來】秋天養生攻略:宜養陰、吃酸,忌溫補吃辣!(附滋陰潤肺食療)

中醫話

  進入秋季須經歷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共六個節氣。《春秋繁露·陰陽出入篇》:「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意即將秋季分之爲半,是進入深秋的分界線;此時應保持「陰平陽秘」的養生大原則:陰氣平順,陽氣固守,使身體無懼自然變化。今期請來註冊中醫師何國璋教授爲大家講解秋日養生要點!

 

 

註冊中醫師何國璋教授(圖片由作者提供)

 

「秋冬養陰」切忌溫補

 

  秋收冬藏,萬物斂藏。秋季的氣候由熱轉寒,正如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故秋日養生離不開「收」、「養」這原則。養生者宜順時而養,護藏陰精,精氣內聚以滋潤五臟,可便氣血平和,遠離疾病,也爲春季陽氣升發打好基礎。醫家張景岳認爲: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慾過熱,傷及陽氣,以致春夏多患火証,此陽盛之病。秋天飲食方面切忌溫補、大補,反而該選擇清潤滋養之品,適合秋季藥膳的藥材有石斛、麥冬、沙參、玉竹、雪耳、馬蹄、百合等,養補陰之餘,亦可防止津液不足而產生的內燥。

 

  另外,秋五行屬肺金,而「燥」為秋季的主氣,燥邪易犯肺,傷人體津液,輕則乾咳少痰,痰黏難咯,重則便秘、皮膚搔癢。故滋陰同時,亦可考慮加入適量益氣藥材,如花旗參、太子參、淮山、大棗等,使效果相得益彰。

 

食療推介:參雙蓮雪耳甜湯(2人分量)

 

  材料:沙參 20克、蓮藕 80 克、白蓮子 20克、雪耳一個(約30克)、百合10克、杞子5克、大棗 3 - 4粒、冰糖適量

 

  製法:先沖洗材料,蓮藕切薄片,雪耳浸泡後剪碎。所有材料放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約1.5公升),大火滾後轉文火煲1.5小時,最後調入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適合大部分人士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對應五行 「增酸少辛」

 

  中醫認為辛味通肺,助長肺氣更加旺盛,秋季如果過食辛味食物,容易造成肺氣過盛而出現燥熱、口咽乾涸等典型秋燥的症狀。所以秋季飲食必先「減辛」,如葱、薑、蒜、韭、椒等。再者,當肺氣太盛可抑制肝的功能,肺在五行中屬於金,肝屬木,肺氣太旺容易克制肝氣,抑制肝臟運作,一定肝氣受制,間接影響脾胃,又出現一系列消化不良的問題。酸味入肝,並有收斂作用,所以秋季應當增酸來制約肺氣,補養肝氣。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可選擇梨、柑橘、蘋果、石榴、葡萄、無花果、楊梅、柿子、奇異果、冬棗、柚子、山楂、橄欖等。

 

食療推介:桂花雪梨蜂蜜茶

 

  材料:金桂花3克、雪梨1個、蘋果1個、無花果3粒、蜂蜜適量

 

  製法:先將蘋果、雪梨去芯去皮切件,無花果切半;加入適量清水煲30分鐘,最後放金桂花焗10分鐘,可按個人喜好調入蜂蜜

 

  功效:生津潤肺。

 

  注意:脾胃虛寒者,可將金桂花轉爲肉桂粉(小半茶匙)

 

避免秋思,情志平緩

 

  秋季萬象蕭條,容易使人觸景生情,所謂「秋風秋雨惹人愁」。秋季是肺臟主令的季節,肺在志爲悲,悲懮過度,可傷肺氣,悲則氣消,導致身倦乏力,呼吸氣促等症。《黃帝內經》:「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何教授建議讀者,秋日裡宜保持精神上安寧,愉悅的情緒,有益人體氣機升降,調暢機體營衛氣血的運行,使人神志健全。七情之病,不妨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