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2024

奢侈品牌創意總監不斷換血,是帶來新衝擊,還是自己害自己?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社會愈來愈複雜,時裝界亦如是,相比起20年前,時裝潮流就不用說,現在就連時裝品牌都好像是過眼雲煙,風雲色變之快令人難以捉摸。好幾年前,我已經在專欄探討過這個問題,但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得更嚴峻。隨著Seán McGirr首個Alexander McQueen處女作令業界汗顏之後,Burberry、Bottega Veneta和Gucci的業績惡化亦令業界感到憂慮,大家最關心當然不是品牌的銷售額,而是究竟又有幾多位創作總監因為交不出漂亮成績將會被火速易角。

 

  早前Burberry公佈了第一季度業績,銷售數字全線下跌,而Kering旗艦品牌Gucci亦不例外,據業內人士透露Kering旗下Bottega Veneta的情況亦令人擔憂。唯一分別是Gucci新創作總監Sabato De Sarno才剛剛上任,其首個2024春夏系列都是剛開賣不久,所以其受歡迎程度還未能反映在之前的業績報告內。雖然我個人頗喜歡Sabato De Sarno那不溫不火的設計,時尚簡約而不失華麗是頗耐看的,但坊間就有人認為其設計風格太乏味,辨認度太低,難以吸引貪新鮮的消費者。的而且確,這亦是我對Gucci感到憂慮的地方,基於前創作總監Alessandro Michele曾令Gucci一夜爆紅,相信Gucci仍陶醉於當年亮麗業績,現在一下子Gucci變得含蓄內歛,不再招搖浮誇,先不說能否吸引到消費者買帳,Kering集團會有耐性等待Gucci慢慢健康地成長嗎?

 

  從Bottega Veneta過檔到Burberry的Daniel Lee,感到其設計有點進退兩難,不敢過於前衛的保守反而令設計變得乏味,所以自今仍未能贏得業內人士及市場歡心,加上其零售價攀升直接影響銷情,也沒有爆紅手袋皮具款式,雖然品牌行政總裁表示現在的Burberry是重新上路當中,看似對Daniel Lee充滿信心,但數字無情,傷痕累累的Burberry還有本錢可以負擔得起嗎?至於Matthieu Blazy的Bottega Veneta,我個人是頗喜歡的,尤其今個秋冬系列更為成熟,我認為比Daniel Lee在任時做得更好。而慶幸是BV的手袋皮具產品一向受市場歡迎,在這個根基下Matthieu Blazy的壓力相對比Daniel Lee低,但他那種偏向Jil Sander和Marni風格的設計,對於一個要講求增長動力的奢侈品集團來說,恐怕依然是未能達標。我個人當然期望Kering集團可以放長線去看待Matthieu Blazy,但可惜現實往往都是不似如期。

 

  歸根究底,是今日的奢侈品牌都過度擴充發展,為了要做好業績報告向股東交代而被迫急功近利,眼中只有利潤增長,設計師變成了condom被人用完即棄。然而品牌沒有因為這樣而獲益,相反,因為不斷改革換血而換來今日這個令自己難堪局面,又何苦呢!

 

相信沒有人會否定,Christopher Bailey 在位時Burberry Prorsum是最精彩的。

 Alexander McQueen將會是另一個被自己害死的品牌,因為沒有人可以比Sarah Burton做得更稱職。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港大校政風波續發酵,蔡若蓮指若大學無法良好管治當局可收回撥款,你認為政府介入會否影響院校自主?►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