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4/09/2012

唯「房產證券化」可紓樓困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QE3推出令人夢醒要面對悠長的銀紙貶值時代,這亦是筆者長期認為要對草根提供置業資助的原因,無資產的人在高通脹下,能分享到社會的利益只會愈來愈少,政府應減少無產者以避免貧富懸殊令社會更平衡,但置業資助荒廢了多年,已聚積以萬計(可能以十萬計)的置業資助需求,但等待一手供應不實際,新建的房屋既做不切,更因高通脹高成本而價格太昂貴,而資產有價令二手業主放盤量亦有限,政府處理樓市進入兩難局面,增加資助同時也等於増加需求!增加供應也同時令有限的資源面對增加的工程,結果也令建築成本加快上升!現在等待置業上車的人士,現實一點說,最後大部分也會成為公屋人士!政府難免要面對不斷的民怨!

 

  政府要偷天換日,便要配合財技了!我認為,QE3等量化貨幣方式,其實是增加資金流量,在資金過多貨品太少下,自然引來物價急升及資產泡沫,如想用增加土地供應來應付美國印鈔,其實並不明智,我認為對付金融方式應用金融方法,以證劵對鈔票,應變就可以快得多。

 

  在香港,居住問題其實可以等,但草根錯失擁有資產的機會而被迫困在社會的下游才是重要的政治難題,但筆者認為要解決問題其實是增加房地產投資產品,建新房屋不是唯一方法,將房產證券化是唯一可以短期內提供到投資足夠供應去滿足市民倍增的資產訴求的方式!

 

  我認為將政府的居屋未補地價部份證券化,是最合適的安排,香港未補地價居屋約有25萬,假設每個單位地價50萬,其實總共有1250億資產,這些資產會就市場升值而自動漲價,如果公開上市讓市民認購的話,假設一份投資50萬,那就可以滿足到25萬人的投資需要;若每份投資25萬,便以滿足50萬人的需要;若每份投資10萬的話,可以讓125人投資,市民作了這投資,如果樓價價升,他們就算未買到樓,他們仍有資產可正比例升值,這樣便可以產生到套戥效應,令未來要等待數年才等到新居屋的人士,在等待期間他們的積蓄可以得到保值,就算樓價和物價在這段時間颷升,他們的積蓄也不會因此縮水,而幾年後連首期也付不起呢!當然,樓價一樣有機會跌,但假設現在有新居屋給草根人士置業的話,其實他們一樣要面對下跌的風險!面對下跌風險量力而為便可以解決,但面對上升的風險,等待的人就會逐漸失去置業機會,這方案正是解決這難題!

 

  很多人認為置業資助不是幫人炒樓,這當然,但我們不能將置業的投資成份和需要分割開去,置業除住之外,不是包括單純的投資,更加包括分享社會利益的權利,是「路」!是機會!單純想將投資分割開的說法,是否太表面化?有人說,叫年輕人買樓等於叫他們去「死」!這說法太言重,而且不負責任!入市的風險只要量力而為便可以平衡到!97年的教訓不是『買樓是錯』,而是『投資必須量力而為』!

 

  相反,「不入市的風險」才難以評估的!現在香港區的樓價是1975年的39倍!當年沒有入市的,未必只是損失39倍樓價,可能是損失了終身的入市機會!因此,損失可以是無限的!

 

  我知道政府一直也頭痛居屋業主不活躍補地價,但我認為政府應對補地價的小業主及認購有關證券的人士也一同作出5%的折扣優惠,這樣,既鼓勵了補地價而又對市民公平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職場新常態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