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1/07/2016

香港變差恐人才流失 袁國勇:我願盡力留下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推開大門進走位於瑪麗醫院的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即嗅到濃濃的化學藥水味,從頗殘舊的建築物中散發出來,一座座巨型儀器之間排得密密,醫生個個也是低著頭在做化驗。這裏是香港臥虎藏龍之地,藏身多名國際級微生物專家,60歲的禽流感及沙氏(SARS)專家、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正是在這裏率領研究團隊,最先確認SARS是由冠狀病毒產生,他也在這裏研究禽流感逾20載,影響深遠。

 

  袁國勇洞悉微生物尋找細菌的眼光,令他在國際間聲明大鵲,成為微生物學國際權威。這土生土長著名學者,回憶年幼時,卻是一段苦日子,住在東邊街沒有廁所的木樓,又窮又欠衞生,令他甚至染上肝炎肺癆。袁國勇回想這段日子,不單沒有歎息日子如何難過,反令他對香港感恩再感恩,「如果不是香港,不是香港大學,我今天無可能做到醫生,我很感激這片培養我的地方」。但這片教授愛惜不已的地方,過去數年急劇變差,袁國勇稱不能埋著良心說這地方變好,現實是「(HK)is not getting better, isgetting worse」,但教授直言,除非這地方已不適合住下去,否則他會繼續留下來服務。不過,袁國勇給香港人一個忠告︰「不要遠離事實,遠離事實真相的地方,只會愈來愈危險。」他觀察到香港正在遠離事實的趨勢。忠告擲地有聲,只怕當權有勢的掩耳不聞。

 

 

袁國勇Profile

  

  現為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講座教授,國際知名傳染病專家,中學就讀皇仁書院,讀書成績名列前茅。1981年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曾在聯合醫院工作,1987年在瑪麗醫院進行微生物學研究,同年進入港大微生物系工作至今。今年年底便滿60歲,暫未有退休計劃。他透露想過工作至65歲,但要視乎身體狀況。

 

重要貢獻︰

 

  1997年本港出現首宗人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個案致6死18人感染,袁教授屬禽流感專家,早倡議港人放棄吃活雞改吃冰鮮雞,避免街市屠宰雞隻傳播病毒。

  2003年本港經歷沙氏(SARS)疫潮,袁國勇率領港大研究團隊最先確認SARS是由冠狀病毒,而非中大及外國科學家認為SARS是由副粘液病毒形成,有助對抗SARS,被譽為抗SARS英雄。2004年他獲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以表彰他對抗沙士病毒的貢獻。

  2009年瑪麗醫院數名癌症病人感染毛黴菌死亡,袁國勇偵查發現源於痛風藥「別嘌醇」受到毛黴菌污染。

  2015年瑪麗醫院又有數名病人感染毛黴菌,袁國勇追查發現為醫院清洗被服的深灣洗衣場洗衣工序出問題,導致衣服帶菌令病人感染。

 

價值觀偏離真實 「香港愈來愈危險」

 

  袁國勇是國際知名的禽流感專家,2003年香港爆發令國際顫驚的沙士SARS疫潮,袁國勇率領港大科研團隊首先確認SARS是由冠狀病毒引致,而非中大及德國的科學家認為SARS是由副粘液病毒形成,港大這項突破性發現大大加速本港對抗沙士疫潮的效率,袁在研究沙士病毒以及醫治沙士病人方面都作出巨大貢獻,被封為「沙士英雄」聲名大噪。

 

  沙士疫潮過後,袁國勇繼續在顯微鏡下研究如何對付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禽流感,在中東爆發的新沙氏(中東呼吸綜合症)等病毒,他亦成為港府倚重處理傳染病危機的專家顧問,出任衞生署轄下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主席,以他的專長守護港人的生命安危。去年又碰上瑪麗醫院爆發毛黴菌事件引致5名病人受感染2人死亡,袁國勇負責尋找播毒源頭,他亦成功偵破病菌藏潛在深灣洗衣房。

 

  這位傳染病的國際權威不單頭腦明淨,生活方面他奉行簡約。袁國勇認為,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消耗太多環境資源,為避免浪費,他擁有冬天夏天衣服各4套,午飯則留在醫院吃由家裏準備的飯盒。「我只花10至20分鐘吃飯,邊吃邊與學生同事開會,爭取時間與大家討論問題。」

 

政治無能為力專注醫學

 

  袁國勇應付惡菌和威脅人類生命的傳染病時毫不畏懼,務求在病毒變惡擴散之前想辦法制止它,但面對混沌和暗晦不明的政局,他卻顯得無可奈何。過去3年,香港政局風雨飄搖,社會經歷佔中反佔中的撕裂,港人積聚滿肚怨氣鬱結。

 

  去年,香港大學拖延委任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為副校長一事,令社會再湧現躁動不安情緒,支持與反對陳文敏出任港大副校長兩個陣形互相攻奸,對抗情緒似一觸即發,令當時身兼港大校委會委員的港大微生物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成為傳媒追訪對象,追問他究竟那一方。

 

  愈接近港大校委會就副校長問題作出表決之際,正反兩個陣形的對抗情緒便愈高漲,令一向冷靜以科學態度對付惡菌的袁國勇也按捺不住要「爆發」。

 

  他於去年7月31日向港大校委會主席梁智鴻擲下辭去港大校委的辭職信。當他向外交代為何辭職時,他很坦率地說出當前問題︰「過去百年社會有矛盾都可解決,但近三年卻每況愈下,有感於自己無力帶領港大走出困局,不如返去搞毛黴菌好過,決定辭任。」

 

  這番話擲地有聲地道出港人面對政治困局那種無力感,亦令人對這位一生致力研究傳染病的學者肅然起敬,袁國勇守護香港核心價值信念,猶如他守護香港不受傳染病侵害那般,不容別人踐踏摧殘。

 

  最終,港大決定不委任陳文敏出任副校長,同年年底,本港發生令港人震驚的銅鑼灣書店股東李波在香港境內失蹤。此刻,港人最重視的自由底線被觸及。本來靜下來的移民潮又再湧現,中產專業人士開始打聽移民手續,有經濟能力的父母安排子女到外國唸書之風再度颳起。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沈旭暉,更撰文分享港人重新申請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作為最後的求生門。

 

土生土長繼續回饋香港

 

  袁國勇接受專訪時,記者除了關心港人貼身的醫療問題,其實還很想聽聽這位德高望重、香港土生土長的國際權威學者,對刻下的香港困局,有甚麼看法?有甚麼出路?會否離開這片培育他的土地?

 

(HK)is not getting better,is getting worse.

 

  談惡菌時教授眉飛色舞,這刻卻沉靜下來,他回答得簡單直接︰「除非香港無法居住,譬如香港鄰近的核電廠爆炸,食水受到污染不能再住,否則我也會留下來。」

 

  袁國勇對香港的深厚感情,源於童年時的艱苦生活,但香港卻給予他成才機會,他也深受晚清一位來華行醫的英國醫生白文信(Sir Patrick Manson)一生的嘉言懿行所影響,決定回報香港這塊培育他成為醫生的地方。「我很感激香港讓我能夠成為醫生,就算香港變得好差,也可以留下來,這個地方曾經培育我,我好想繼續服務這地方,只要仍然適合住下去。」

 

  沙氏英雄罕有地談起他的童年往事,袁國勇坦言自己來自貧窮家庭,「我是窮家出身,周身病患過肺癆肝炎,細時住在港島東邊街的木樓,衞生環境好差沒有廁所,眼見同樓好年輕的住客,只是發幾日燒便死了。所以,我能夠成為醫生,很感激香港給我機會,很感激香港大學培育我成為醫生,可以做的我會繼續做。」袁國勇的父母及兄弟家人早在1997年前已移民新西蘭,父母幾年前已過身。

 

歎香港離真實愈來愈遠

 

  雖然袁國勇一心要回饋這塊培育他成才的香港,但他承認「過去3年,香港的確發生了變化,香港情況的確轉差,有好多事件發生,我不能埋沒良心說香港現在很好」。

 

  作為學者他常跟學生說,「愈接近真實醫生與病人愈安全,包括資訊愈接近真實,便愈安全。」他打了個比喻,若論科學水平,俄羅斯的大學不會比外國的大學差,但為何父母不會將子女送去莫斯科唸大學,而將子女送去哈佛、耶魯、劍橋、牛津唸書?「因為天下的父母也是愛惜子女的,因此哪些地方的資訊、價值觀、所講所做的事,最接近真實,便對子女愈安全。反觀香港,現時所做所講以及價值觀卻愈來愈離開真實,這樣香港便會愈來愈危險。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相信無論建制或反建制人士,都會贊成我的看法。」

 

  這3年來香港政局動盪,加上李波事件令人心惶惶,袁國勇給香港的忠告︰「愈接近真實,香港能維持的機會便愈大,所謂真實,除了普世價值之外,其實還包括香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一國兩制可以令香港找到出路,但如何實施一國兩制呢?」他也坦承近年突然間一國兩制出現了好多新的解釋,亂況亦由此而生。

 

袁教授的「偶像」

 

  袁國勇認為,無論中國政府香港政府大家都要接納真實,至於如何理解上述這番話,袁國勇沒有直接說出,但他以自己十分景仰的港大第一任醫學院院長白文信,在晚清期間於廈門行醫的一段經歷,說明接近真實是重要性。

 

 

  白文信是位蘇格蘭醫生,他在晚清期間(1866年至1889年)曾旅居台灣、廈門和香港等地及行醫,同時研究熱帶病學,其中以蟲媒播病論的研究成就最卓越,成為熱帶醫學先驅,並為今日世界衞生組織殲滅瘧疾等傳染病奠下基礎。

 

改變中國人看病忌諱

 

  袁教授娓娓道出白文信行醫的故事。話說白文信在廈門行醫時,當時竟然沒有病人來求診,充滿智慧的白文信於是跑去了解當地中醫如何醫病,他發現病人個個坐下排隊等看醫生,在無遮無掩的環境下,病人將自己的病況連陽痿腎虧、花柳白濁等性病都一一告訴中醫,毫無病人私隱可言,白文信認為由於中國人彼此缺乏信任,所以要在公開的環境下讓所有人都知中醫開了甚麼藥給病人而不會醫死病人,若病人出事便是中醫毒死他,因此連診金多少也一併公開不會多收少收。

 

  袁國勇指,白文信了解到中國人之間原來彼此缺乏信任的真實情況後,便靈活地作出適應當地民情的改變,將自己本來位於樓上的手術室搬到地下,並且弄了一個大玻璃窗,讓病人家人和街外人可看到白文信如何做手術,先用歌羅芳麻醉病人,然後剖開病人腹部取出腎石、膀胱石,跟便止血縫合傷口並讓病人甦醒,中國人看了整個手術的過程,覺得神乎其技。之後好多病人來求醫,病人更不乏達官貴人。

 

去年底一眾醫生在伊利沙伯醫院靜坐,不滿醫生薪酬不獲隨公務員加薪3%,袁教授到場支持並發言,一句「睇唔到公共醫生係貢獻比唔上公務員」引來全場掌聲,其重量級地位,發言一錘定音。

 

  袁指出倘若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每當改朝換代便會釀成血流成河,發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慘劇。白文信高明的醫術連清朝重臣李鴻章也慕名求醫,當時白文信旅居香港,李鴻章派船來香港接白文信到天津為他治病,原來李舌上長了膿瘡還以為自己患了癌症,白文信為他診症後為他割開膿瘡放膿,最終治好他的病。李鴻章於是寫了封道謝信給白文信,如今放在香港醫學博物館珍重地收藏。

 

為港醫療做了4件好事

 

  白文信在1883年舉家遷來香港,並在香港行醫,因接觸香港而真實了解本地需要醫療服務。袁國勇認為,假如沒有白文信,香港在醫療方面仍處於蠻荒世界。袁綜合了白文信為香港做了的4件好事包括︰

 

  1. 興建本港首間西醫院——雅麗氏何齡那打素醫院(簡稱那打素醫院),該院位於上環荷里活道,令中國人可以有機會接受西醫治療。

 

  2. 興建了香港大學醫學院培育醫學人才,第一屆醫科畢業生包括國父孫中山先生。

 

  3. 成立香港醫學會,令畢業了的醫生可以繼續進修醫學知識。

 

  4. 晚清末期香港並不富裕,市民生活困苦,營養極差,白文信於是在瑪麗醫院附近興建了牛奶公司,希望為孕婦兒童和病人提供牛奶補充營養。

 

  袁國勇感慨地說,白文信這位英國人離開時也希望幫助香港,希望留下好東西給大家,但中國人為何不懂感激?今天這位成就卓越國際知名的科學家眼見有些無醫德的醫生,利用醫療美容作幌子危害病人生命,也忍不住痛罵︰「竟然有些醫生做埋晒衰,醫療美容整死人,搞美容生意為人打Botox(肉毒桿菌針),甚麼也做得出。」

 

袁國勇教授年少時住在東邊街,居住環境很差,體弱多病甚至患過肺癆肝炎,當醫生後喜歡做運動強身健體,現時每星期行山以及維持每天耍太極的習慣。圖為沙氏時期進行演講。

 

白文信創辦港大醫學院

 

  白文信醫生(Dr Patrick Manson 1844-1922 )在1844(清朝道光24年)出生於蘇格蘭鴨巴甸一個小鎮,其母是英國著名傳教士及探險家大衞‧利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的遠親。他於1865年畢業於鴨巴甸大學醫學院,受到在上海工作的兄長影響,他有意到遠東工作。在晚清期間,大英帝國對多個亞洲國家進行殖民統治,正需要大量醫生為旅居外地的白人治病。

 

 

  白文信於1866年至1889年來華,並曾旅居台灣、廈門及香港行醫。他最先抵達台灣高雄,工作主要是檢查船隻及為船員檢查身體,並邊學邊做,研究及學習熱帶病及傳染病。其後,因為時局動盪離開台灣,轉到中國廈門繼續行醫,期間,治好大批染上象皮病的病人,並在病人血液發現連衣絲蟲。在華期間,白文信在熱帶病學研究方面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其中以蟲媒播病論最廣受關注,亦為世界衞生組織殲滅傳染病計劃如淋巴絲蟲病,瘧疾奠定基礎。1883白文信舉家遷居香港,居港期間,他開辦那打素醫院,創辦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即港大醫學院前身)以及創辦香港醫學會。他於1889年即45歲離港返英。

 

「食三文魚生似食屎」 人類畜牧業惡性循環

 

  袁國勇在港大醫學院工作了29年,經歷過1997年香港發現全球首宗人感染禽流感H5N1。2003年本港爆發新的傳染病SARS沙士,袁國勇率領港大研究團隊偵破SARS元兇為冠狀病毒,為對抗沙士疫潮立下汗馬功勞。至今,令他最擔憂是病菌變得愈來愈惡,成為超級細菌,連最後防線的抗生素也抵擋不住。

 

 

  袁國勇憶起在2014年,伊利沙伯醫院深切治療部一位顧問醫生電郵請教他,如何醫治一位染上多重耐藥性鮑氏不動桿菌的年輕女病人,袁提議處方5種抗生素,他承認這是極罕有的做法,但遇上無藥可醫的超級細菌,群醫也束手無策,惟有採用大包圍方式剿滅超級惡菌,但最終病人也未能治癒。

 

  袁指出,鮑氏不動桿菌(CRAB)抗藥性原本只得10%,但現時已飆升至逾40%,除了中國,香港是全球耐藥性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究竟造成抗藥性大災害誰是罪魁禍首?

 

  是醫生濫用抗生素,或是農民濫用抗生素養殖造成抗藥性的惡果呢?教慣書的袁國勇教授準備了多張投射影片細心向記者解釋,他利用食物鏈的循環圖,闡明其實農民和醫生在濫用抗生素這事上都要付上責任。

 

濫用抗生素成惡性循環

 

  畜牧業飼養動物採用大量抗生素,促使禽畜快高長大,而農民種植農作則灑下大量抗生素用來除掉害蟲,養殖業養殖海產也倒下成公斤抗生素餵給海產,務求令大閘蟹、三文魚能在短時間內長得肥美。

 

 

  他說,人類進食了含有大量抗生素的食物之同時,人類患病亦需要服用抗生素,人類的糞便含有食物內的抗生素和藥用的抗生素,糞便經過生物鏈的循環又落到泥土和池塘,禽畜、植物和海產又再吸收了糞便的抗生素,惡性循環之下,便出現人類對抗生素的抗藥性,以及面對超級細菌無藥可醫的窘境。

 

  袁直言,三文魚內含百萬大腸桿菌,「進食生的三文魚便好似食屎咁」,所以他從來不吃生的三文魚。

 

  資料顯示,2007年美國使用抗生素用於動物身上高達80%,那麼,中國使用抗生素的嚴重程度便可想而知,袁說。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何柏良的研究顯示,抗藥性在本港豬牛羊身上2008年至2012年度年年上升。其中豬的抗藥性升幅最明顯,2008年接近60%,2012年上升至逾70%。袁國勇說佔80%的豬的糞便驗出含抗藥性細菌,抗藥性細菌大部分由食物傳播。

 

  袁國勇表示,北歐人一向很少在糞便驗到有抗藥性,但有研究發現北歐的年輕人、學生,到過東南亞印度旅遊之後,回國驗到糞便帶抗藥性。他們當中有部分人曾經肚痾服用抗生素,有部分人進食當地人吃的食物。

 

應全面禁用動物抗生素

 

  袁國勇認為,「應該全面禁止對動物使用抗生素。」他指農民對動物餵飼抗生素是要加速動物快高長大,但在北歐已禁止這樣做。他說若想動物然快高長大,關鍵在於要投資落本改善生物安全,保持環境清潔衞生。他指自己「食豬肉會揀丹麥豬,因為信得過可以安全食用。」

 

  點解本地豬肉也信不過?袁國勇直言本地豬抗藥性的化驗報告不可靠,理由是「只要動物在4星期前停止食用抗生素便驗不出來。」他批評政府部門為免去到農場無人應門,巡查前會預先告訴農場負責人,但這樣做無疑提醒他們預先防範。

 

  袁說數據透明也很重要,必須蒐集醫院的惡菌增幅,醫院門診用了多少抗生素,農場用了多少抗生素,有多少個醫生不依從指引處方抗生素,他還建議應該到私家醫生診所「放蛇」偵查醫生有無用抗生素,有了全面數據才能掌握情況,控制抗藥性源頭。

 

人人要知的抗菌貼士

 

1)銀紙多菌 嘟卡更安全

 

  身為微生物學講座授,袁國勇很重視預防細菌傳播。他認為必須教育業界、從業員以及市民,注意衞生很重要,防止細菌傳播好重要。例如他觀察到小販用切完肉的手收錢和找錢,細菌會黏在紙幣、輔幣上從而傳播開去,為防止付款過程受感染,他贊成街市買賣使用電子貨幣和「嘟卡」(八達通)。

 

2)生熟食物 須分開處理

 

  市民要分開處理未煮熟的食物和已熟食的食物,食物必須煮熟才進食。袁更認為控制食物安全應由飲食業開始,連鎖快餐店的廚房要分開處理未煮熟的食物和熟食的食物,食環署要突擊檢查並在廚房取樣本化驗,以保障食物安全。

 

3)服抗生素 藥包提醒病人

 

  袁國勇也提出一系列醫院、病人和醫護人員的預防措施。早於2006年養和醫院已採納袁國勇的建議,在藥物的包裝袋上提醒病人服用抗生素要注意事項,以減低抗藥性,但醫管局至今尚未推行。只有瑪麗醫院以及港大深圳醫院採納袁國勇的建議而推行。

 

4)減少服用 勿濫開抗生素

 

  醫生不要濫用抗生素,袁國勇指豬牛羊被餵食低分量抗生素破壞腸道正常細菌,兒科醫生發現兒童愈來愈肥胖,患糖尿病、癡肥以及自體免疫病引致腸道發炎,都與因改變腸道的正常細菌,所以不應濫用抗生素,若要服用時間愈短愈好。

 

5)醫院陷阱 嚴守洗手程序

 

  老生常談,要多洗手,但原來看似簡單的預防措施,卻非人人做到,袁國勇慨歎甚至連部分醫生也不遵守手部衞生指引,大約只有30%的醫院遵行。醫生只會在檢查病人身體或處理完病人傷口才清潔手部,理論上醫生摸完病人牌板後也要清潔雙手。他認為向入院病人宣傳也很重要,提醒他們進食前後、派藥及服藥前後要清潔手部,「瑪麗醫院病房派藥會倒酒精為病人手部清潔,病房的窗簾和洗手間最多細菌,若不先消毒,手部充滿VRE抗萬古黴素腸球菌,用手拿起藥丸便將細菌一起吃下去。」瑪麗醫院洗手間設酒精用來消毒廁板。

 

檢驗活雞年浪費億公帑 袁國勇發警號 今夏不尋常

 

  本港於1997年出現全球首宗人感染禽流感H5N1個案,有18人感染6人死亡,世衞研究更指H5N1死亡率高達50%。今年6月初本港進入炎夏,氣溫高達攝氏二十幾三十度,但本港卻在屯門仁愛街市,罕有地發現有一個雞隻糞便樣本帶有H7N9禽流感病毒,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亦認為,「禽流感一般在低於攝氏20度的環境最活躍,今次在夏季檢測到病毒情況不尋常,顯示病毒於今個冬季可能更活躍,有機會出現人類感染。」直言是個警號。

 

領展轄下的小西灣街市已經推出上網買雞。

 

花億元監察浪費資源

 

  袁國勇說,政府每次面對禽流感都高度戒備,不敢掉以輕心。「禽流感有機會人傳人,一旦疫情爆發會影響商貿旅遊,對本港經濟造成很大損害。所以本港每年要花費數千萬至上億元監察禽流感。」他揶揄這是「勞斯萊斯級」的監察系統。

 

  袁認為,1997年本港爆發全球首宗人感染禽流感H5N1,源於人類對雞隻不好,雞農為了減低成本將雞隻放置在狹窄雞籠,但雞籠活動空間太擠迫,令雞隻無法快高長大,活動空間太狹窄雞隻易病,雞農便拼命餵抗生素令雞隻不會生病,又為雞隻注射荷爾蒙「催谷」牠們快高長大,最後導致1997年禽流感爆發,本港18人染病6人死亡,為了堵截病毒蔓延本港殺雞逾百萬,政府要賠償業界損失。

 

  1997年禽流感爆發扭轉整個家禽業的生態環境。政府倡議市民食冰鮮雞,設立中央屠宰制度,但至今仍有50%市民不同意,政府於是推出勞斯萊斯級的病毒監察系統,每年花費數千萬至上億元,因為化驗室的人工好貴。今年6月屯門仁愛街市發現一個家禽糞便樣本有禽流感H7N9,政府便要抽驗3,000多個樣本,以每個化驗100元計便花費了30多萬,還有殺雞賠償給業界的費用,袁國勇認為浪費資源。

 

  反觀其他國家已為健康衞生放棄食活雞,鄰近地區如富裕國家新加坡,早在1992年已全面禁止活雞在零售批發市場出售,但新加坡的美食海南雞飯仍舊馳名海外。袁國勇有朋友在當地旅遊,6天行程有4日食海南雞,全部都是冰鮮雞,袁反問︰「為何其他國家無問題,但香港卻做唔到?」

 

袁國勇(右)與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左)巡視雞場。

 

政府與雞農矛盾不斷

 

 

  事實上,日本,韓國以及西方國家早就全面禁止零售批發市場出售活雞。近如台灣,早幾年也禁止活雞在市場出售。袁再反問,為何其國家不像香港設勞斯萊斯級的監察病毒系統,原因是不符合經濟效益。他指本來用很容易,很經濟的方法便可以處理的問題,反而要用每年消耗費幾千萬至1億元去處理,歸咎於市民仍未願意接受不吃活雞。但當每一次有事發生,政府採取措施停止活雞供應時,業界又鼓譟不滿,袁指由於大家不明白健康一體化的道理,即人類、動物及環境三方面均健康,人類才能避免感染禽流感或其他的人獸病。

 

「農場直銷」可防止疫症

 

  袁國勇認為,中央屠宰或「農場直銷」即市民可上網向雞場訂雞,宰雞後直接運送到家居以取代零售活雞。事實上,領展轄下的小西灣街市已經推出上網買雞。

 

  據了解,去年3月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科學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已向政府提出,「長遠來說,香港不應再有活家禽在零售市場」,因街市人口密集,人流頻繁容易播病毒病菌,反觀養殖場在新界人口稀少,將家禽屠辛後經速遞到家居,方便衞生。

 

  袁國勇強調沒有存心趕絕農戶,其實香港有農戶未嘗不是好事,可以為本港食物供應提供多一個來源,毋須只靠大陸的供應。1997年本港發生禽流感後,袁國勇曾撰寫學術文章向時任的環境食物局局長任關佩英建議如何化危為機,例如參考日本食雞泡魚的做法,在日本若要食雞泡魚便要付鈔,且價錢好貴。他指若果本地農場不用抗生素,不用荷爾蒙飼養雞隻,可能會很多人願意以每隻500元買隻優質雞回家享用。本地農業便可以繼續下去,甚至提升至中級至高級的消費,屆時可吸引很多內地人來港旅遊兼享受健康的優質雞。他指香港有優勢獲國際信任,貨品真實非膺品,毋須搞勞斯萊斯級監察病毒。

 

 

 

後記:指甲油中抽絲剝繭

 

  訪問當天,遇上數名年輕醫生,他們也是由其他醫院調到微生物學系跟袁國勇等教授交流學習,看看年輕醫生們,個個低著頭細心在化驗細菌,然後枱面是一排排如指甲油色彩繽紛的種菌樣本,年輕女醫生笑說︰「真的幾似指甲油」。有人形容袁國勇教授就如醫學界的伽利略,最叻從病菌中抽絲剝繭「查案」,不少影響深遠的發現,正是從這一排排的「指甲油」中找出端倪。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本港水費近30年不變,水務署表示有需要調整,以改善經營狀況,你認為加水費可否接受?►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