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6/01/2014

錢荒嗎?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銀行間利率又在高升了。和6月時候不同的是,中國人民銀行這次出手相救,通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和逆回購,主動地向市場輸送流動性,但是此舉並未制止利率的攀升和市場的憂慮。與6月份錢荒相比,央行這次出手相助,而非落井下石來教訓借貸過於激進的銀行。不過如今不僅銀行間利率上升,債券市場利率也在飆升。AAA級企業今天的發債成本,比7個月前高出一倍有餘。

 

  年底來臨,銀行年檢、理財產品到期、同業拆借清算等季節性因素,拉動利率出現間歇性波動,本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利率的飆升,似乎已經超出季節因素的解釋範圍。撇開季節性噪音,中國的資金成本在過去的6個月其實在一路上揚,這才是市場的擔心,這才是風險所在。

 

  中國是不是正在遭遇錢荒?廣義貨幣發行餘額已經突破100萬億元,佔世界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其數額約等於美國的1.5倍,日本的1.7倍,比整個歐元區的總和也多出20餘萬億,儘管那些國家和地區全部處在超寬鬆的貨幣環境之下。近幾年中國的貨幣發行規模,是共和國歷史上最快的,M2/GDP比率在十年內由100%沖向200%,刷新現代經濟史(非戰爭時期)的記錄。無論與自己的歷史還是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現狀相比,筆者都看不出中國為甚麼缺錢。

 

  事實上,由於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弱化,泡沫性思維嚴重,已經有相當一段日子不願意將資金借貸給實體經濟。幾年下來,實體經濟投資意欲下降,資金的需求已經不大了。經濟本身也沒有太大的錢荒,老百姓手頭的資金苦無出路。

 

  資金需求,主要來自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資金的提供方中,銀行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則是通過理財產品、信託產品、公司債券等影子銀行渠道。在這一層面的資金供需,有兩個明顯的特點:1)利率較高,2)長債短借。

 

  房地產業和地方融資平台,均屬政策限制領域,同時信用風險較高,但是他們內在的發展邏輯和槓桿式運作又令其對資金十分渴求,許多時候甚至不計成本。高息的誘惑,使銀行和影子銀行對這類貸款趨之若鶩,尤其是如果風險可以轉嫁給零售資金提供者。但是零售資金提供者往往不願長期提供資金,理財產品年期多為數個月,信託年期也不過兩年左右。於是資金關係上出現明顯的年期錯配,用短期的資金流動性去支持長期的投資項目,每次資金續期高峰期都令金融市場風險增加。這種長債短借,已經發生數年,只是在貨幣環境極其寬鬆、央行隨時願意提供流動性的情況下,銀行和影子銀行的資金周轉不成問題。有央行保底,金融機構樂得提高風險敞口,賺取高額利潤。

 

  人民銀行在6月份改變了政策,為警示風險、引導銀行去槓桿,央行拒絕再無條件地提供廉價資金,使得年期錯配問題第一次以流動性短缺、利率飆升的形式展現出來。儘管央行之後注入了流動性,銀行間利率一時有所回落,但是年期錯配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而且央行的貨幣政策也開始緩慢的收縮,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悄悄地、溫和地回收流動性,這個對長債短借的企業和他們的金融中介絕非好事。只要央行的貨幣政策不作方向性改變,筆者認為商業利率間歇性飆升的局面會不斷出現,系統性風險會不斷積聚。

 

  那麼央行會不會因此改變其中性偏緊的政策立場?筆者認為可能性不大。中國經濟已經經歷了十年的貨幣擴張,整體經濟的槓桿率已經超過200%,地方債務、房地產市場、影子銀行三位一體的信用風險已經很高。新一屆政府上任之後,一直把去槓桿、去風險作為施政重點之一,除非發生重大危機,筆者相信央行有技術性的操作空間,但是政策方向不會動搖。

 

  美國聯儲已經開始減少購債計劃,相信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在2014年也會啟動自己的QE退出程序。國際貨幣大環境趨向新常態,也使中國央行難以反其道而行之。金融危機以來,美歐經濟進入了去槓桿的周期,整個經濟和社會經歷了痛苦的調整,如今開始走出衰退。中國經濟則在同一時間內大增槓桿,而且投資集中在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領域。不少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項目根本難有回報,遑論現金流不足。至於房地產項目,目前的收益不錯,不過開放商將所賺投入到更多的項目,資金鏈拉得很長,一旦房市逆轉,現金流不支是可以想像的。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在增長放緩下去槓桿,市場不可能感受不到痛楚,風險也自然會升高。

 

  縱觀中國經濟,筆者看不到整體的資金短缺,但是資金流向失衡、年期錯配問題十分嚴重,而且部分投資項目在金融創新名義下通過結構性產品流向市場,將風險捆綁在一起。當貨幣政策趨緊時,失衡和錯配就暴露了出來,間歇性地推高市場利率。這個不是錢荒,但真切地反映著風險。

 

  本文原載於財富雜誌,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