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評

2017-03-07 07:49:19

粵港澳大灣區 合作先安民心

 

  中央提出研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後,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警告,香港若續被政治爭拗折騰,或兩年內被深圳超越。即使成真,相信本港仍難被取代,大灣區發展是否順利,視乎港人能否分沾雨露。

 

深圳創科領先 港保金融優勢

 

  從經濟硬指標來看,去年深圳GDP是2.2萬億港元,年增長9%,香港GDP則是2.48萬億元,增長僅1.9%,港深發展階段不同,加上深圳人口增長快於香港,故不論本港有否政治爭拗,深圳GDP數年間將超越香港,已勢所必然。若論個別環節如創科企業,深圳滙聚全國科企與創科人才,被譽為中國矽谷,確亦已遠遠跑先香港。

 

  硬指標雖如此,平情而論,香港制度和軟件包括法治、自由市場、資金與人口和信息自由流動、城市管理、治安、空氣質素,以至國際金融中心等,則並非內地城市中短期內可追上。

 

  當然,此並不代表香港可缺乏危機感,一方面香港確實是在吃老本,如金融雖是本港傳統優勢,但在金融科技上起步遲緩,部分已落後於內地,必須快步發展。另一方面,現時各地競爭已不單是城市之間,而是區域之間,香港單打獨鬥只會浪費優勢,長遠更會被邊緣化。

 

  大灣區概念並非全新,十多年前便已有泛珠三角等類近提法,大方向則無疑正確,因透過區內經濟優勢互補,滙聚內外中西軟硬實力優勢,來提升區域競爭力,潛力不下於三藩市、東京和紐約等灣區。

 

讓民分沾利益 消弭抗拒阻力

 

  但要落實大灣區,須解決兩大問題。首先,中港制度不同,如何配合協調存在一定難度。內地審批機制簡單和快捷,只要政府拍板,就全速進行,本港則須諮詢民意和進行工程環評,再交立法會審批,兩者速度上存在落差。

 

  其次是如何爭取市民支持。香港回歸以來,中港經濟融合的得益往往只由少數人分享,大部分市民卻要分擔代價,如自由行令零售企業得益龐大,卻造成港人與內地客衝突;又如內地資金搶高本港地價和樓價,令港人上車更難等,均實實在在對民生造成衝擊,令港人對中港經濟合作抱有戒心,要求放慢步伐。

 

  因此,港府是否有辦法創造條件,讓大部分市民能切實分享中港合作的成果,並能游說市民相信,對港人是否支持大灣區發展,十分關鍵。否則若只高談所帶來的經濟機遇,港人卻憂心難安,那大灣區發展恐怕事倍功半。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人氣文章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道教符箓解析:符咒能醫百病可驅鬼?功效、製作、用法、顏色代表咩?

帶你探索全新主頁!輕鬆探索精選資訊!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