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評

2017-09-19 07:54:02

減廢勿成空談 港府市民均有責

 

  在政府介入下,回收業界昨終止罷收廢紙行動,惟事件已凸顯本港回收體系之脆弱。本港在減廢和循環再用俱落後,若港府再沒通盤考量,市民再不認真參與,未來圍城的恐是垃圾。

 

政府非無措施 欠通盤收效微

 

  內地年底將禁止進口24種固體垃圾,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物等,本港廢紙因未達到內地要求的新標準而遇困,回收業界上周五發起停收廢紙一周。停收三天,就出現廢紙圍城;港府承諾向內地反映,業界才提早結束行動。

 

  問題暫時看似解決,但事件暴露在回收上讓環保界自己做,並不可行,更深層的問題是政府在減廢、回收以至處理垃圾上,實欠通盤考量與周全政策。從源頭上說,港府在源頭減廢上不能說全沒努力,例如推動膠袋徵費、污水處理費,並正計劃垃圾收費等。但香港人均每日棄置垃圾量卻不減反增,由2014年的1.35公斤增至2015年的1.39公斤。問題出在甚麼地方?

 

  香港未能像台北和首爾將人均每日棄置的垃圾大減至低於0.5公斤,只是因垃圾收費仍在草擬階段嗎?那看看在2009年開始徵收膠袋稅,8年過後,背心膠袋入口量卻不跌反升逾20%。

 

  是公眾教育不足?是配套措施不夠?是執法不嚴?是沒推動便捷市民的代替方法?政府若續思慮不足,政策不全如缺生產者責任制等,縱推垃圾收費恐亦難望台北和首爾項背。

 

香港國際都會 應有匹配公民

 

  在回收方面,除業界已多番指出回收途徑效益低外,根本問題可能是單由市場自己做,既缺效益,行業更沒誘因增值。現時僅收集便轉口內地,一碰到內地提高品質要求,行業便觸礁,更用罷收以廢紙圍城迫政府介入。若回收非僅行業營收問題,而關乎本港城市管理利害,港府是否應參考海外,提供更多補貼,如提供平租用地、技術和貸款支援等。

 

  在回收出路上,除出口市場外,港府也可鼓勵回收相關的創意產業,如過往有回收商將玻璃樽製成行人路地磚,還應推動部門和大企業在採購上,加入循環再用的考量。

 

  惟責任不止在港府,亦在市民。港人若非貪圖方便,背心膠袋入口量在開徵膠袋稅後豈會不跌反升?源頭減廢與回收可說移風易俗,若市民不願為減廢多花點時間與工夫,將垃圾分類,並身體力行向子女灌輸應有的公民責任,港府再多政策亦徒然。香港自許國際都會,實需有匹配的都會市民質素。

 

【與拍賣官看藝術】常玉作品屢創天價,背後其實藏著跌宕起伏的人生► 即睇

人氣文章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嚴正聲明】《經濟通》呼籲公眾提高警覺留意偽冒《經濟通》投資群組

如何分辨問米是否真實?通靈問事用什麼工具都可以?靈靈法即場示範通靈!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說說心理話

Watche Trends 2024

北上食買玩

Art Month 2024

理財秘笈

夏天養生食療

消委會報告

山今養生智慧

輕鬆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