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評

2018-04-19 07:53:18

正視愈住愈細 政府須魄力願景

 

  近年納米樓愈建愈多,開始有聲音要求為私樓面積設下限,但官員指市民可能負擔不起的回應,令人失望。政府應積極面對問題、設法扭轉局面,給予市民可望安居的願景。

 

人均面積 僅勝孟加拉印度

 

  在財委會特別會議上,有議員就近年少於215呎的納米樓比例增加,要求政府在賣地條款規定建屋面積設下限時,運房局局長陳帆回應,若對私樓面積設下限,市民未必負擔得起。

 

  陳帆明顯是因應本港缺地的現實環境,回應議員的質詢。事實上,未來30年,政府估算仍欠1,200公頃土地發展,為了覓地建屋,政府除了見縫插針地建樓,還為了達到每年建屋4.6萬伙目標,容忍樓宇面積縮小,結果市民愈住愈小、愈買愈貴,居住質素愈住愈差,長此下去,未來只會愈來愈糟。

 

  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報告,指納米樓由2014年的64個增至2019年的1,066個,令居住質素日差。現時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僅170呎,比其他國際都會如東京(210呎)、上海(260呎)低,也比周邊地區如新加坡(270呎)和深圳(300呎)要低。本港居住擠迫指數排世界第3,僅次於孟加拉首都達卡和印度孟買。

 

  面對此荒謬情況,政府應積極面對,想方設法改善。政府最基本是要反思房屋政策目標,是否助民安居?若是,那在嚴重缺地下,地皮應用來建私樓抑或公營房屋,以收更大社會效益?市民若買不起、住不起樓,政府便應多建公營房屋,且資助置業的售價更應與市價脫鈎,讓市民的居住質素不會像第三世界般荒謬可悲。

 

  其二,單位不足及愈建愈細的根源始終在缺地,土地供應大辯論即將展開,政府應把握這個時機,促進各種拓地方式尤其填海盡快上馬,因盡管填海需時至少10年,但只有填海才能造出大面積土地,且規劃限制最少,能取得最大的樓面面積。

 

填海造地最多 單位面積最大

 

  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在長洲、南丫島、屯門、將軍澳和蒲台島進行大規模填海,可填出3,490公頃土地,不但確保未來有足夠土地供商住發展,而分析未來5年落成的單位計算,填海地皮的單位平均面積最大,達742呎,反映填海才能讓市民居住面積有改善。

 

  政府官員若不改變思維,仍將居住面積來遷就建屋目標,公私樓劏房問題只會更嚴重,繼續折騰市民,政府絕對責無旁貸。

 

【你點睇】本港主要銀行跟隨美聯儲減息,你對樓市前景有否信心?► 立即投票

人氣文章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嚴正聲明】《經濟通》呼籲公眾提高警覺留意偽冒《經濟通》投資群組

如何分辨問米是否真實?通靈問事用什麼工具都可以?靈靈法即場示範通靈!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說說心理話

Watche Trends 2024

北上食買玩

Art Month 2024

理財秘笈

夏天養生食療

消委會報告

山今養生智慧

輕鬆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