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8 08:03:32

多管齊下 新思維解醫療困局

 

  本港的醫護荒問題迎來及時雨,約80名來港交流的廣東省醫護昨日抵埗,將在本港公立醫院服務,連同近期醫管局積極從海外挖角,相信有助暫時緩解燃眉之急。不過,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負荷過重,絕非單靠「外援」能解決,還要善用大灣區醫療資源,優化本地公私營協作,以新思維減輕公院擔子,才有望打破醫療困局。
 
  面對擺在眼前的醫護人手不足問題,醫管局擺脫既有制度束縛,推動「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首批約80名來自廣東的醫護陸續抵港,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形容,廣東話、中英文都沒有問題。來港的護士平均有8年經驗,將服務本港7個醫院聯網,計劃並會逐步擴充,將有更多內地醫護來港,分擔醫管局醫護的工作量。
 
  與此同時,醫管局早前在英國招聘醫生亦見成效,百份聘書成功收回20份。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曾指,希望短期吸引100名海外醫生來港,醫管局下一站會轉戰澳洲「搶人才」,並有意將招聘擴至全球。
 
外援難治本 須減公院負荷
 
  本地醫護不足,以外地醫護補充是正確方向,本港的薪金待遇加上低稅環境,在國際上仍有競爭力,海外香港醫護回港執業,更是雙贏局面。
 
  然而,找「外援」或許短期奏效,卻未有觸及本港醫療困局的源頭——公營醫療系統負荷過重,考慮到本港人口老化,不設法將公院擔子分出去,是治標不治本。
 
  醫衞局昨宣布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便是具針對性解困方法,居住於大灣區的合資格港人將獲資助,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受診症。此舉可謂一舉多得,退休後北上居住的長者為數不少,由港府資助他們使用大灣區的醫療服務,方便內地港人之餘,也減輕本港醫院重擔。
 
  上述先導計劃的本質,是由政府資助病人到外間求醫,而這種突破桎梏的思維和模式,無疑可推而廣之。本港公私營醫療失衡一向為人詬病,醫生總人手中僅約一半是公院醫生,卻要應付近9成病人,讓私營醫療系統分擔壓力,實現兩條腿走路,刻不容緩。
 
打通公私醫療 兩條腿走路
 
  本港過往一直有醫療券,也有與私家醫生合作,提供普通科門診服務,但這類措施顯然未能「打通」公私營醫療體系。港府須進一步打破常規,盡速研究將計劃擴展至更多不同服務。
 
  透過資助,以市場力量引導具經濟負擔能力的部分病人,選擇轉用私營服務,多管齊下減輕公院擔子,才有望交出真正的醫療關鍵指標(KPI),令急診室及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回復到合理水平。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經濟日報社評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