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2 07:41:28

水浸路塞速示警 防災意識全民升

  香港近日天氣反覆,東部昨天散見高達1米的嚴重水浸,市民不滿多區均曾降大雨,天文台卻連黃色暴雨警告都沒發出。環球極端氣候當前愈趨頻繁,亞洲蒙受的人命及經濟損失更尤其嚴峻,港府宜參考外國,積極改善預警制度,提升預測水平,整合最貼時資訊,以助民眾妥為防災避險。

 

  9月時值初秋,本港過去應已少見颶風暴雨接踵而來,但大眾如今早成驚弓之鳥,深怕稍後粵西再次迎來風暴,衝擊全城尚未復元的渠務道路基建。

 

  本港東部區域如西貢及沙田,昨日先後錄得每小時逾百毫米降雨,更超黑雨的70毫米門檻,只因不符「廣泛地區」定義,僅僅換來「局部地區大雨提示」。網民爭相湧至天文台社交專頁,要不投訴與雨量、水浸情況不相稱,就是批評下起大雨才發提示,根本於事無補。

 

日星多重預警 韓汲教訓求變

 

  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研判,亞洲是自然災害最頻繁的大洲,去年單計洪水已奪去至少4,500條性命。多國均投放大量資源預警,南韓在首爾7月有多人於行車隧道沒頂後,也矢言全面檢視天災應急。

 

  首先圍繞降雨,日本氣象廳去年中開始,提早至少6小時預警可致暴雨的「線狀雨帶」以助避險,並夥拍科企商界合力減少誤報。在雨量與本港相若的新加坡,氣象局也容許大眾登記,於暴雨或洪水侵擾前約15至30分鐘,收手機短訊警告。

 

  其次針對交通,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會因應渠道剩餘排洪能力,及早提醒司機繞道避開水浸。本港經歷世紀大雨後,疑因未及清理枯葉樹枝,渠道排水力急降,如觀塘昨早一小時僅降雨約46毫米,主要幹道觀塘道已因積水封閉,令跨區交通大亂,不免令人懷疑運輸、路政和渠務署,以及天文台有否足夠跨部門合作、互通資訊,從速利用不同平台知會市民。

 

釐清緊急警示 續引科技去水

 

  接著,發放緊急警示,必須有較清晰定義。以日本為例,數十年一遇降雨、逾3米高的海嘯等皆符合要求。港府在世紀大雨後,多名官員皆曾解釋為何不動用耗資1.5億元研發的緊急警示系統,但均無法說服大家,「500年一遇」豪雨仍不用的話,更待何時?當局也當反思,再有類似今次石澳網絡中斷,或去年新界大停電,系統會否鞭長莫及。

 

  事實上,所謂多久一遇背後代表的是或然率,渠務署的市區主要渠道當前普遍可應付200年一遇暴雨,理論上與日本受全球嚮慕、儼如地下宮殿的「首都圈外圍排水道」不相伯仲。問題是,渠務署原本料於2024年完成的渠道設計檢討,可否納入今次失守的教訓。本地早有智能系統在渠道內監察防範淤塞,但幹道的去水口未來又會否有機會,可加設機械裝置自動切碎堵塞物?

 

  有別鄰市深圳地鐵昨日仍有多個站要停運,本港前線人員努力不懈,連黃大仙站都可以重開,復元力足以令人自豪,但公私營機構倘能在事前做好軟硬件設計,應可大為緩減人命財物損失。防患總是勝於補救!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經濟日報社評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