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5 07:52:57

精神治療弊叢生 多管齊下穩人心

 

  鑽石山發生駭人斬殺案,精神健康弊端頓成全城焦點。公營醫療體系診治的精神病患早已連年急升,新冠疫情更加劇問題,但面對移民浪潮,專科醫生、個案經理的緊絀有增無減,專家都爭相促請妥為增撥資源、協調支援。有謂病向淺中醫,港府既要警惕社會今後出現標籤效應,也要更善用基層醫療和社福網絡,鼓勵有需要的市民及早求助求醫,防患未然,穩住民心。
 
疫後需求續增 私院分輕擔子
 
  精神病人多不會直接傷及身邊人,但患者愈趨攀升,絕對是社會結構性隱患。翻查資料,公營體系2012/13年度有19.7萬人求診,至20/21年度已高見27.5萬。疑兇據報亦是20年5月確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至同年12月出院,原定明天再有每3個月的精神科覆診。
 
  疫情令社會經歷遽變,也促使精神治療需求再上揚,個別公院網絡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已高見1.8年,不斷與舊患者爭逐精神健康服務資源。雖然政府強調,正逐步遞增相關經常撥款,但醫管局過去10年實際上一直只有300多名精神專科醫生,意即每人須應對近2萬名市民。這比例不僅落後世衞建議標準的1:10,000,更遠遜英美的約1:7,000和1:8,000。
 
  不單頂層缺人,常由護士擔任、跟進嚴重患者的個案經理亦然,當前人均面對多達41個病人,仍超官方目標。倘若醫護擔子稍輕,或有可能令疑犯父母更為警惕,他農曆新年後變得暴躁、容易激動,以及事發前夕曾有精神異樣;坊間也有聲音支持,研究賦權前綫社康護士或社工,直接要求不穩個案再入院評估。
 
  特首李家超表示,醫衞局將盡快與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開會全面應對精神健康事宜,同屬委員的港大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以及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阮淑茵皆認為,局方有需要擴大既有公私營協作,定立明確時間表和目標讓私院分輕擔子。
 
去誤解除標籤 擴網絡促求助
 
  慘案發生後,人心惶惶,網絡更時見謬論指,持有俗稱「白卡」的登記殘疾人士,皆會威脅社會。當局要全力支援刻下情緒受創人士,也須申明精神病患者不等於有暴力傾向,對抗不實污名。醫療系統已是捉襟見肘,更怕再有精神情緒病患,因害怕負面標籤,拒絕求醫用藥,妨礙及早控制病情。
 
  在至關重要的前綫應對,全港18區縱已有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但業界批評個別連永久會址都沒有,編制上亦只有職業治療師、精神科護士和有相關經驗的社工,沒有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
 
  醫衞界議員林哲玄指出,連他都不太清楚如何找心理學家,促請建立大眾易於求助的精神專業人員網絡。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融入為基層醫療藍圖擔崗的地區康健中心,或是無縫連結不同家庭、專科醫生,以及社福業者的可行方案。
 
  每當社會出現慘劇,不同公私營界別總是一窩蜂設立特別項目應急,只是人力物力隨後多無以為繼,故更重要是持續投放在匱乏的範疇,增加常額醫護社福編制,做好宣傳教育、跟進治療,長遠地根本提升大眾精神健康。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經濟日報社評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