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評論  |  
國金點評  |  
中國點評  |  
港股點評  |  
期貨/商品  |  
窩輪/牛熊證  |  
ETF  |  
外匯  |  
基金  |  
強積金  |  
地產  |  
圈中人語  |  
最愛專欄

加入最愛專欄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現為香港執業資深會計師、黃龍德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之執業董事。

05/05/2022 12:56

《金碩良言-黃俊碩》從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看香港基層醫療

  新冠病毒第五波疫情自去年底在香港爆發後持續肆虐,截至本文為止,染疫人數超過一百二十萬,不幸染疫離世者多達九千一百多人,不論患者及逝者均創香港開埠以來的歷史新高,實在令人悲痛。
  
  今波疫情之所以如此慘烈,一方面,這波疫情主要由傳播力極強的變異病毒侏「OMICRON」所引發,再加上,這九千多名的逝者,大多數都是未有接種或未完成接種疫苗的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從而令今波疫情的患者及逝者均較前四波疫情呈現幾何級倍增。
 
  話雖如此,然而,根據不少海內外的醫學研究顯示,「OMICRON」變異病毒侏的傳播力雖然驚人,但其毒性均較其他變異病毒侏如:「DELTA」為弱。而筆者作為其中一名染疫康復者,與其他絕大部分的染疫者一樣,在病發期間,除了,出現過輕微發燒、喉嚨痛、咳嗽及失聲之外,病情不算太過嚴重,只需要一些基本治理也可康復。
 
  回顧今波的疫情走向,自2月中疫情開始急遽擴散,新增確診人數升至每日數百宗之後,香港主力收治新冠病患者的公營醫院開始告急,而在新增確診者暴增每日數萬宗時,公營醫院經已全面崩潰,不少染疫的長者或長期病患者要在嚴寒的天氣下,露天等候數日希望可以入院治療、急症室內出現人滿之患,甚至出現病房及急症室內的患者與遺體同處一室的慘況。因此,有不少逝者極有可能是在染疫之初,未能獲得基本及適切的治理,令他們由小病變大病,大病變死亡。
 
  就此,我們是否需要反思一下,為何我們每年投放數百億元公帑建立的公營醫療系統,在疫情面前完全失去韌力,變得不堪一擊?香港的醫科培訓強調要專業化,每一名醫科生需要經過六年基本的醫學學習,加上一年到公營醫院進行實習後,再進行六年的專科培訓成為專科醫生。雖然,香港並非規定一定要專科醫生才能執業救治病人,不過,為了有更好的個人事業發展,香港很大部分的醫生亦參與專科培訓成為專科醫生。
 
  當然,香港強調專科化培訓醫護人員,無疑有助提升香港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升市民對醫護人員的信心,不過,這亦同時導致香港培訓醫護人員的成本高昂(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每一名醫科生每年需要動用過百萬元的公帑進行培訓),培訓時間漫長,更重要的是,當局無法在緊急及逼切的情況下,迅速增加醫護人員的培訓及供應,應對突發危機。
 
  面對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當局在上屆立法會會期尾段,提出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限制,並且獲得立法會通過;而特區政府亦在3月中請求中央政府派遣內地醫護人員來港協助救治患者。引入海外醫生及尋求內地醫護人員援助,當然有助緩解香港醫護人手不足及目前因疫情導致公營醫療系統面對的重壓,不過,我們同時亦要檢討一下香港醫療體系的問題。
 
  香港的醫療體系除了重視「專科化」,另外一個特色是「重治療、輕預防」,絕大部分的市民,除了小部分較為富裕的市民外,一旦有較為嚴重或「手尾長」的疾病,例如:各種長期病患,都會集中前往公營醫院或診所接受治療,這種集中往公營醫療體系尋求治療的「集中化」醫療模式,本身經已令公營醫院及診所的公營醫療體系壓力巨大。
 
  為了扭轉有關局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於2017年的《施政報告》中,經已提出要建立基層醫療體系,並計劃在全港十八區分階段設立社區康健中心,而這些社區康健中心透過提供健康資訊,協助長期病患者管理病情等「重預防」的手段,提升市民健康之餘,亦減少公營醫院及診所的壓力。
 
  當局提出「重預防」的基層醫療概念,本身是十分可取,然而,在實際操作時明顯過於保守。首先,當局強調希望結合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力量構建基層醫療網絡,可是,基層醫療網絡仍然以專業醫護團隊為主導。
 
  筆者曾在立法會內「基層醫療十年計劃」的動議辯論中提出,當局在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時,應該深化與病人自助組織及其他NGO合作,這些組織本身有相應的培訓設施、人員和團隊,如果可以給予適切的資源、培訓及支援,讓這些NGO加入成為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一員,無疑是完善香港基層醫療服務的新方向之一。
 
  若然,筆者提及將病人自助組織等NGO加入成為基層醫療體系的一部分,他們可以在疫情爆發之前,就可以向長期病患者提供合適建議、提高有關群組的疫苗接種率及加快完成疫苗接種的進度、減低有關群組因未有或未完成接種疫苗的重症或死亡率;而在疫情爆發後,他們亦可以參與照顧及治理染疫的輕症長期病患者,避免不少染疫的長期病患者因欠缺基本照顧,導致輕症變重症的情況,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減少失救致死的情況。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在經歷過今次疫情中血淋淋的教訓後,香港社會是否在集中資源培養專業的醫護人員之外,亦需要考慮在社會上廣泛培訓一些基本護理知識的人員,例如:護理員、院舍員工及病人互助組織的工作人員等,讓他們積極參與基層醫療服務當中、甚或乎在中學課程中加入一些基本護理操作課程。在日常情況下,他們可以作為健康推廣大使,教導市民大眾如何過健康生活,而一旦再次出現疫情等重大公眾衛生危機,他們就可以在當局提供防疫及治療患者指引下,立即成為參與照顧染疫者的前綫抗疫支援者,減少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防止再次出現大量患者在欠缺照顧的情況下,失救致死的悲劇重演。《立法會會計界議員 黃俊碩》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專家陣容
顯示更多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道教符箓解析:符咒能醫百病可驅鬼?功效、製作、用法、顏色代表咩?

帶你探索全新主頁!輕鬆探索精選資訊!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