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通脹還需努力 息口高企損經濟
16/12/2022
美國聯儲局一如預期放慢加息步伐,只調升0.5厘,但整體貨幣政策立場強硬,經濟預測更趨悲觀。美國準備長期維持高息口以平抑物價,刻下似成定局,惟當地以至環球就算因而付出高昂代價,恐仍難以重回通脹2%長期目標,蓋因全球經貿生產流向已隨政經格局一同遽變,勞動力市場亦與疫前大相徑庭。
美明年勢衰退 港跟加息受累
由於美國消費物價指數連續兩個月放緩,市場憧憬聯邦基金利率將於4.8厘見頂。然而,聯儲局明顯怕政策未夠緊縮,更甚於過緊,對早已陷入衰退卻要跟隨加息的香港,絕非喜訊。
最新公布的點陣圖顯示,儲局官員預期息口將需一直攀升至明年底5.1厘,遠超9月時預測的4.6厘,主席鮑威爾更證實,沒有同僚支持明年內息口回調,可謂對「好友」大潑冷水,如豪言減息概率達75%的「新債王」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
鮑威爾強調,仍要看到遠遠更多的實質證據,才會信服通脹正持續向下;亦只有當局方有信心通脹已持續降至2%水平,才會考慮減息。
儲局用作指標的核心個人消費開支指數(Core PCE Index)升幅仍達5%,高息還要維持多久?服務通脹縈繞不去之下,局方最新悉數調升未來數年的PCE預測,2025年仍會是略超目標的2.1%,勢要一直維持偏緊縮政策,意味當地及海外人士皆將長期痛苦。
雖然鮑威爾仍未抹殺美國明年的「軟着陸」機會,但彭博經濟研究指出,不論按照失業率升幅,抑或季度經濟增長定義,當地都幾乎肯定經歷衰退。
問題是,2%的長遠通脹目標,也許再無法達致,因為供應側有多重加息無法影響的變化。首先,地緣政治正促成反全球化。有別過往唯成本和比較優勢至上,以美國為首,西方普遍放眼國家安全、供應鏈韌力,走向友岸外包,甚或靠補貼推動在岸生產,短期以至長期皆會削弱生產效率、推高產品售價。
拒改通脹目標 加息難穩供應
其次,環球供應鏈彈性下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彭思(Michael Spence)指出,發展中國家過去數十年總有大量廉價的剩餘產能,可輕易吸收額外需求,維持低價;但現時環球增產空間漸減,中產卻與日俱增,富國的工人叫價能力趨強,更多工會成功爭取權益。
再者,職場正經歷根本改變。以美國為例,勞動力參與率縱由疫下谷底回升,卻始終未能完全恢復,不少人因名下資產價格上漲提早退休,也有被裁撤者始終未能重獲合適崗位,高齡者尤甚。斯彭思指出,撑起全球經濟大半邊天的國家,目前正極速老化,生產力減少、撫養比率上升,需求跌幅卻有限,將一直推高工資和成本。高息環境卻難免妨礙投資以機器替代人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Olivier Blanchard近日提議,各央行改以4%為通脹目標,惟鮑威爾已申明,中短期不會檢視目標,意即高息緊縮政策所導致的衰退和失業問題,美國和海外民眾很可能要多捱幾年。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